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引言 | 第14-2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2.1 低浓度有害气体在巷道空间的运移规律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2 单一巷道或隧道灾变时期风流状态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3 通风网络灾变时期风流状态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4 通风网络中存在瓦斯风压时风流状态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2.5 仍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20-2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2 瓦斯风压诱致井巷风流紊乱实验平台与测试实验 | 第24-40页 |
2.1 实验平台相似比的选择 | 第24-25页 |
2.2 实验平台的构建 | 第25-28页 |
2.3 测试实验 | 第28-37页 |
2.3.1 进风口氧气浓度 | 第28-29页 |
2.3.2 中间分支充气效果的数值模拟 | 第29-30页 |
2.3.3 未充气体的对照实验 | 第30-31页 |
2.3.4 倾角为0的对照实验 | 第31-32页 |
2.3.5 热线式风速仪输出数据的处理方法 | 第32-34页 |
2.3.6 实验的精确度和重复性 | 第34-35页 |
2.3.7 测试实验结果分析 | 第35-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40页 |
3 并联上行通风巷道中瓦斯风压诱致旁侧分支风流逆转规律研究 | 第40-64页 |
3.1 瓦斯风压诱致上行通风旁侧分支风流逆转的实验现象分析 | 第40-50页 |
3.1.1 不同巷道倾角的实验 | 第40-42页 |
3.1.2 不同风机风压的实验 | 第42-45页 |
3.1.3 不同旁侧分支风阻的实验 | 第45-46页 |
3.1.4 不同瓦斯分支风阻的实验 | 第46-48页 |
3.1.5 不同旁侧分支断面的实验 | 第48-50页 |
3.2 瓦斯风压诱致上行通风旁侧分支风流逆转规律分析 | 第50-62页 |
3.2.1 旁侧分支风流逆转临界风速和巷道高差的关系 | 第50-55页 |
3.2.2 并联分支的风阻对逆转现象的影响分析 | 第55-60页 |
3.2.3 旁侧分支氧气浓度下降规律分析 | 第60-6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4 并联下行通风巷道中瓦斯风压诱致风流紊乱规律研究 | 第64-86页 |
4.1 瓦斯风压诱致并联下行风巷道风流紊乱的实验现象分析 | 第64-79页 |
4.1.1 单条巷道的实验 | 第64-65页 |
4.1.2 不同旁侧分支风阻的实验 | 第65-68页 |
4.1.3 不同巷道倾角的实验 | 第68-72页 |
4.1.4 不同风机风压的实验 | 第72-76页 |
4.1.5 不同瓦斯分支风阻的实验 | 第76-79页 |
4.2 瓦斯风压诱致并联下行风巷道风流振荡分析 | 第79-84页 |
4.2.1 巷道参数对风流振荡现象的影响 | 第79-83页 |
4.2.2 旁侧分支初始风速对风流振荡现象的影响 | 第83-8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5 非稳态矿井通风网络解算程序的改进 | 第86-110页 |
5.1 原非稳态矿井通风网络解算程序简介 | 第86-92页 |
5.1.1 原程序输入输出界面简介 | 第86-90页 |
5.1.2 原程序原理简介 | 第90-92页 |
5.2 程序部分细节问题的修复 | 第92-96页 |
5.2.1 问题和修复方法 | 第92-93页 |
5.2.2 问题修复前后对比 | 第93-96页 |
5.3 事故过程中调节设施的调节 | 第96-98页 |
5.4 瓦斯涌入过程的实现 | 第98-109页 |
5.4.1 瓦斯涌出规律总结 | 第99-101页 |
5.4.2 程序实现及验证 | 第101-10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6 唐山矿岳胥区风流停滞现象实例分析 | 第110-122页 |
6.1 唐山矿岳胥区风流停滞现象概况 | 第110-113页 |
6.2 唐山矿岳胥区风流停滞现象的实验和数值模拟再现 | 第113-119页 |
6.2.1 唐山矿岳胥区风流停滞现象的实验室实验 | 第113-115页 |
6.2.2 唐山矿岳胥区风流停滞现象的数值模拟 | 第115-119页 |
6.3 预防和处理瓦斯风压导致风流停滞现象的措施分析 | 第119-121页 |
6.3.1 预防瓦斯风压导致风流停滞现象发生的措施 | 第119-120页 |
6.3.2 瓦斯风压导致风流停滞后的处理措施 | 第120-12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2-126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22-124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24页 |
7.3 不足和展望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4页 |
致谢 | 第134-136页 |
作者简介 | 第13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6页 |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第136-138页 |
附录 实验误差分析 | 第138-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