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 1.1.2 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 1.2 对共通感的历史考察与研究意义 | 第12-18页 |
| 1.2.1 共通感问题的源起 | 第13-14页 |
| 1.2.2 共通感在认识领域和实践领域的原始模型 | 第14-16页 |
| 1.2.3 共通感在康德美学体系的重要性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主体的内在机能 | 第18-29页 |
| 2.1 主体的诸认识能力 | 第18-26页 |
| 2.1.1 直观 | 第18-20页 |
| 2.1.2 想象力 | 第20-21页 |
| 2.1.3 统觉 | 第21-23页 |
| 2.1.4 知性 | 第23-24页 |
| 2.1.5 理性 | 第24-26页 |
| 2.2 作为主体内在机能的共通感 | 第26-29页 |
| 2.2.1 共通感在审美领域的提出及论述过程 | 第26-27页 |
| 2.2.2 共通感的功能及其与主体内在机能的关系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审美对象 | 第29-37页 |
| 3.1 美 | 第29-34页 |
| 3.1.1 无利害的愉悦 | 第29-30页 |
| 3.1.2 主观的普遍性 | 第30-32页 |
| 3.1.3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 第32-33页 |
| 3.1.4 主观的必然性 | 第33-34页 |
| 3.2 崇高 | 第34-37页 |
| 3.2.1 数学上的崇高 | 第34-35页 |
| 3.2.2 力学上的崇高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审美共通感 | 第37-46页 |
| 4.1 作为主体内在机能与审美对象相契合的联结中介 | 第37-40页 |
| 4.1.1 主体诸认识能力与审美对象形式的相称 | 第37-38页 |
| 4.1.2 审美对象形式的合目的性 | 第38-40页 |
| 4.2 作为内心状态的审美共通感 | 第40-42页 |
| 4.2.1 内心状态的提出及其目的 | 第40-41页 |
| 4.2.2 内心状态的普遍可传达性 | 第41-42页 |
| 4.3 审美共通感的预设作用 | 第42-46页 |
| 4.3.1 审美共通感在对美的鉴赏中的预设 | 第42-44页 |
| 4.3.2 审美共通感在对崇高的鉴赏中的预设 | 第44-46页 |
| 结语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