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美学论文--美学理论论文

论康德的审美共通感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8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综述第9-12页
        1.1.1 选题背景第9页
        1.1.2 研究综述第9-12页
    1.2 对共通感的历史考察与研究意义第12-18页
        1.2.1 共通感问题的源起第13-14页
        1.2.2 共通感在认识领域和实践领域的原始模型第14-16页
        1.2.3 共通感在康德美学体系的重要性第16-18页
第二章 主体的内在机能第18-29页
    2.1 主体的诸认识能力第18-26页
        2.1.1 直观第18-20页
        2.1.2 想象力第20-21页
        2.1.3 统觉第21-23页
        2.1.4 知性第23-24页
        2.1.5 理性第24-26页
    2.2 作为主体内在机能的共通感第26-29页
        2.2.1 共通感在审美领域的提出及论述过程第26-27页
        2.2.2 共通感的功能及其与主体内在机能的关系第27-29页
第三章 审美对象第29-37页
    3.1 美第29-34页
        3.1.1 无利害的愉悦第29-30页
        3.1.2 主观的普遍性第30-32页
        3.1.3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第32-33页
        3.1.4 主观的必然性第33-34页
    3.2 崇高第34-37页
        3.2.1 数学上的崇高第34-35页
        3.2.2 力学上的崇高第35-37页
第四章 审美共通感第37-46页
    4.1 作为主体内在机能与审美对象相契合的联结中介第37-40页
        4.1.1 主体诸认识能力与审美对象形式的相称第37-38页
        4.1.2 审美对象形式的合目的性第38-40页
    4.2 作为内心状态的审美共通感第40-42页
        4.2.1 内心状态的提出及其目的第40-41页
        4.2.2 内心状态的普遍可传达性第41-42页
    4.3 审美共通感的预设作用第42-46页
        4.3.1 审美共通感在对美的鉴赏中的预设第42-44页
        4.3.2 审美共通感在对崇高的鉴赏中的预设第44-46页
结语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49-50页
致谢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顺应论视角下的《战国策》引证分析
下一篇:境外非政府组织与中国政府良好关系的建构与调试--以台湾慈济基金会的成功运行为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