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中文文摘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1.2.1 河岸植被缓冲带的结构与功能 | 第11-12页 |
1.2.2 河岸植被缓冲带对氮、磷的截留转化机理 | 第12-13页 |
1.2.3 河岸植被缓冲带截留转化效率的影响因素 | 第13-17页 |
1.3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0-28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0-24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0页 |
2.1.2 气候水文 | 第20-21页 |
2.1.3 地形地貌 | 第21页 |
2.1.4 土壤植被 | 第21-22页 |
2.1.5 土地利用类型与管理 | 第22-23页 |
2.1.6 社会经济条件概况 | 第23-24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4-28页 |
2.2.1 河岸植被缓冲区实验样地的构建 | 第24-26页 |
2.2.2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第26页 |
2.2.3 模拟径流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2.2.4 数据计算与分析 | 第27-28页 |
第三章 不同宽度组合植被缓冲带对氮、磷养分的削减效率 | 第28-54页 |
3.1 不同宽度组合缓冲带对降雨径流氮、磷浓度的削减 | 第28-36页 |
3.1.1 对氮的削减 | 第28-33页 |
3.1.2 对磷的削减 | 第33-36页 |
3.2 模拟径流下不同宽度组合缓冲带氮、磷浓度沿程变化 | 第36-43页 |
3.2.1 不同形态氮的沿程变化 | 第36-40页 |
3.2.2 不同形态磷的沿程变化 | 第40-43页 |
3.3 不同宽度组合缓冲带对模拟径流不同氮、磷浓度的削减 | 第43-48页 |
3.3.1 对不同形态氮的削减 | 第43-46页 |
3.3.2 对不同形态磷的削减 | 第46-48页 |
3.4 不同宽度组合缓冲带对模拟径流水量与氮、磷总量的削减 | 第48-49页 |
3.4.1 对地表径流水量的削减 | 第48-49页 |
3.4.2 对氮、磷总量的削减 | 第49页 |
3.6 讨论 | 第49-53页 |
3.6.1 不同宽度组合缓冲带对不同形态氮、磷浓度的削减差异 | 第49-50页 |
3.6.2 河岸植被缓冲带对不同氮、磷浓度的削减差异 | 第50-51页 |
3.6.3 不同径流方式对缓冲带杂交狼尾草宽度组合选择的影响 | 第51-52页 |
3.6.4 不同宽度组合缓冲带对径流水量与氮磷总量削减的差异 | 第52页 |
3.6.5 缓冲带宽度组合选择建议 | 第52-53页 |
3.7 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不同植被种组合缓冲带对氮、磷养分的削减效率 | 第54-78页 |
4.1 不同植被种组合缓冲带对降雨径流氮、磷浓度的削减 | 第54-61页 |
4.1.1 对氮的削减 | 第54-58页 |
4.1.2 对磷的削减 | 第58-61页 |
4.2 模拟径流下不同植被类型缓冲带氮、磷浓度沿程变化 | 第61-67页 |
4.2.1 不同形态氮的沿程变化 | 第61-65页 |
4.2.2 不同形态磷的沿程变化 | 第65-67页 |
4.3 不同植被种组合缓冲带模拟径流不同氮、磷浓度的削减 | 第67-72页 |
4.3.1 对不同形态氮的削减 | 第67-70页 |
4.3.2 对不同形态磷的削减 | 第70-72页 |
4.4 不同植被缓冲带对模拟径流水量与氮、磷总量的削减 | 第72-74页 |
4.4.1 对地表径流水量的削减 | 第72-73页 |
4.4.2 对氮、磷总量的削减 | 第73-74页 |
4.6 讨论 | 第74-76页 |
4.6.1 不同植被种组合缓冲带对自然降雨径流氮、磷污染物的削减差异 | 第74页 |
4.6.2 不同植被种组合缓冲带对不同氮、磷浓度的削减差异 | 第74-75页 |
4.6.3 不同植被种组合缓冲带对径流与氮、磷总量削减的差异 | 第75-76页 |
4.6.4 缓冲带植被种组合选择建议 | 第76页 |
4.7 小结 | 第76-7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8-80页 |
5.1 结论 | 第78-79页 |
5.2 创新点 | 第79页 |
5.3 不足与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个人简历 | 第90-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