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1-12页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第12-17页 |
1.3.1 基于强制访问控制和多类别安全的抗虚拟桌面逃逸攻击 | 第12-14页 |
1.3.2 基于安全访问网关的虚拟桌面控制 | 第14-16页 |
1.3.3 基于节点失效性的分布式可编程调度引擎 | 第16-17页 |
1.4 本论文的工作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 第18-26页 |
2.1 整体需求 | 第18页 |
2.2 功能性需求 | 第18-21页 |
2.2.1 资源池管理 | 第18-20页 |
2.2.2 模板管理 | 第20页 |
2.2.3 任务管理 | 第20-21页 |
2.2.4 镜像文件管理 | 第21页 |
2.2.5 系统管理 | 第21页 |
2.3 非功能性需求 | 第21-25页 |
2.3.1 响应时间 | 第21-22页 |
2.3.2 吞吐量 | 第22-23页 |
2.3.3 可靠性 | 第23页 |
2.3.4 可用性 | 第23页 |
2.3.5 可扩展性 | 第23-24页 |
2.3.6 应用安全 | 第24页 |
2.3.7 数据安全 | 第24页 |
2.3.8 容量规划 | 第24页 |
2.3.9 系统维护 | 第24页 |
2.3.10 部署及运行环境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系统设计 | 第26-50页 |
3.1 设计原则 | 第26页 |
3.2 设计目标 | 第26-27页 |
3.3 系统总体架构 | 第27页 |
3.4 平台分域设计 | 第27-28页 |
3.5 系统功能架构 | 第28页 |
3.6 系统高可用性 | 第28-29页 |
3.7 系统可扩展性 | 第29-31页 |
3.8 系统功能设计 | 第31-46页 |
3.8.1 资源池管理 | 第32-33页 |
3.8.2 物理机管理 | 第33-34页 |
3.8.3 虚桌面管理 | 第34-40页 |
3.8.4 镜像管理 | 第40-42页 |
3.8.5 网络管理 | 第42-43页 |
3.8.6 存储管理 | 第43-44页 |
3.8.7 模板管理 | 第44-45页 |
3.8.8 任务执行监控 | 第45页 |
3.8.9 任务调度管理 | 第45-46页 |
3.9 数据模型设计 | 第46-47页 |
3.9.1 网格数据模型设计 | 第46-47页 |
3.9.2 任务数据概念模型设计 | 第47页 |
3.10 系统物理架构 | 第47-49页 |
3.10.1 系统物理部署视图 | 第47-48页 |
3.10.2 硬件配置设计 | 第48-49页 |
3.11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系统功能实现 | 第50-89页 |
4.1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 第50-74页 |
4.1.1 资源池管理 | 第50-53页 |
4.1.2 物理机管理 | 第53-56页 |
4.1.3 虚拟桌面管理 | 第56-60页 |
4.1.4 镜像管理 | 第60-63页 |
4.1.5 网络管理 | 第63-66页 |
4.1.6 存储管理 | 第66-68页 |
4.1.7 模板管理 | 第68-70页 |
4.1.8 资源监控 | 第70-72页 |
4.1.9 任务调度管理 | 第72-74页 |
4.2 系统数据库实现 | 第74-83页 |
4.2.1 网格数据模型实现 | 第74-76页 |
4.2.2 任务数据模型实现 | 第76-80页 |
4.2.3 系统支撑数据模型 | 第80-83页 |
4.3 系统接口 | 第83-88页 |
4.3.1 调用方法 | 第83页 |
4.3.2 核心参数 | 第83-8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第89-97页 |
5.1 测试环境 | 第89页 |
5.2 功能测试 | 第89-93页 |
5.3 性能测试 | 第93-95页 |
5.3.1 终端性能 | 第93页 |
5.3.2 虚拟桌面远程访问性能 | 第93-94页 |
5.3.3 安全访问网关性能 | 第94-95页 |
5.3.4 虚拟桌面性能 | 第95页 |
5.3.5 虚拟化调度性能 | 第9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97-98页 |
6.1 总结 | 第97页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