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1.1 作物氮素吸收利用概况 | 第11-13页 |
1.1.1 氮素吸收利用效率 | 第11-12页 |
1.1.2 根系在氮响应下的基因表达与调控 | 第12-13页 |
1.2 玉米根系突变体的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1.2.1 玉米根系的构型 | 第13-14页 |
1.2.2 玉米根系突变体 | 第14-18页 |
1.3 转录组测序技术及其在玉米研究中的应用 | 第18-20页 |
1.3.1 转录组测序技术原理及其平台 | 第18-19页 |
1.3.2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玉米研究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3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22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20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0-21页 |
2.1.3 溶液及营养液 | 第21-22页 |
2.1.4 实验仪器 | 第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33页 |
2.2.1 酶活的测定 | 第22-24页 |
2.2.2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24-25页 |
2.2.3 根系形态指标的测定 | 第25页 |
2.2.4 转录组测序 | 第25-32页 |
2.2.5 荧光定量PCR | 第32-3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58页 |
3.1 低氮胁迫对野生型和突变体玉米苗期生理生化的影响 | 第33-37页 |
3.1.1 酶活测定结果 | 第33-34页 |
3.1.2 叶绿素含量测定结果 | 第34-35页 |
3.1.3 根系形态指标测定结果 | 第35-37页 |
3.2 转录组测序分析 | 第37-58页 |
3.2.1 RNA提取结果 | 第37页 |
3.2.2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 第37-39页 |
3.2.3 样本的生物学重复质量评估 | 第39-40页 |
3.2.4 转录组分析 | 第40-43页 |
3.2.5 玉米突变体与野生型幼苗根系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第43-49页 |
3.2.6 低氮胁迫下玉米突变体与野生型幼苗根系差异表达分析 | 第49-57页 |
3.2.7 主要共表达差异基因实时荧光定量验证 | 第57-58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58-70页 |
4.1 低氮条件下玉米苗期根形态及生理变化的讨论 | 第58-60页 |
4.2 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讨论 | 第60-68页 |
4.2.1 转录组测序输出数据分析讨论 | 第60页 |
4.2.2 玉米突变体与野生型幼苗根系差异表达分析讨论 | 第60-63页 |
4.2.3 玉米根系响应低氮胁迫的差异基因分析讨论 | 第63-68页 |
4.3 小结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