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土壤学论文--森林土壤生物学论文

竹林中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其产酶条件优化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25页
   ·竹林概况第15页
   ·纤维素第15-17页
     ·纤维素的结构第16页
     ·纤维素的性质第16-17页
     ·纤维素的利用第17页
   ·纤维素降解技术第17-19页
     ·化学方法第18页
     ·物理方法第18页
     ·生物方法第18-19页
   ·纤维素降解菌第19-20页
     ·纤维素降解菌来源第19页
     ·纤维素降解菌研究进展第19-20页
   ·纤维素酶第20-22页
     ·纤维素酶种类第20页
     ·纤维素酶作用机制第20-21页
     ·纤维素酶来源第21页
     ·纤维素酶的应用第21页
     ·纤维素酶活力测定第21-22页
   ·本研究的意义与内容第22-25页
     ·研究目的第22-23页
     ·研究内容第23-24页
     ·技术路线第24-25页
第二章 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第25-39页
   ·试验材料和仪器设备第25-27页
     ·样品来源第25页
     ·培养基第25-26页
     ·主要试剂第26页
     ·实验主要溶液配置第26页
     ·仪器设备第26-27页
   ·方法第27-29页
     ·富集培养第27页
     ·纤维素降解菌的分离纯化第27页
     ·纤维素降解菌初筛第27页
     ·滤纸降解试验第27页
     ·粗酶液的制备第27页
     ·标准曲线绘制第27-28页
     ·羧甲基纤维酶(CMCase)活力测定第28页
     ·滤纸酶(FPase)活力测定第28-29页
   ·结果与分析第29-37页
     ·菌株的分离第29-31页
     ·纤维素降解菌的初筛第31-36页
     ·初筛菌株对滤纸的降解效果第36-37页
     ·酶活力测定结果第37页
   ·小结与讨论第37-39页
第三章 菌株形态学分析及分子鉴定第39-43页
   ·试验材料和仪器设备第39页
     ·主要试剂第39页
     ·仪器设备第39页
   ·方法第39-41页
     ·菌株J6-1 形态特征观察第39页
     ·基因组DNA提取第39-40页
     ·ITS rDNA扩增与测序第40-41页
   ·结果与分析第41-42页
     ·菌株J6-1 形态学特征第41页
     ·菌株J6-1 分子鉴定第41-42页
   ·小结与讨论第42-43页
第四章 菌株J6-1 产酶条件优化第43-51页
   ·试验材料和仪器设备第43-44页
     ·实验原料第43页
     ·菌种第43页
     ·培养基第43-44页
     ·主要试剂第44页
     ·仪器设备第44页
   ·方法第44-45页
     ·氮源对菌株产酶活力的影响第44页
     ·碳源对菌株产酶活力的影响第44页
     ·接种量对菌株产酶活力的影响第44-45页
     ·pH值对菌株产酶活力的影响第45页
     ·培养温度对菌株产酶活力的影响第45页
     ·培养时间对菌株产酶活力的影响第45页
     ·正交优化菌株J6-1 产酶条件第45页
     ·菌株J6-1 酶活稳定性研究第45页
   ·结果与分析第45-50页
     ·氮源对菌株产酶活力的影响第45-46页
     ·碳源对菌株产酶活力的影响第46页
     ·接种量对菌株产酶活力的影响第46-47页
     ·pH值对菌株产酶活力的影响第47页
     ·培养温度对菌株产酶活力的影响第47-48页
     ·培养时间对菌株产酶活力的影响第48-49页
     ·正交优化结果第49页
     ·菌株J6-1 酶活稳定性研究结果第49-50页
   ·小结与讨论第50-51页
第五章 菌种J6-1 对竹林覆盖物降解效果研究第51-58页
   ·试验材料和仪器设备第51页
     ·原料第51页
     ·实验药品第51页
     ·仪器设备第51页
   ·方法第51-53页
     ·竹林覆盖物降解试验第51-52页
     ·木质素分析方法第52页
     ·纤维素分析方法第52-53页
     ·质量分析第53页
   ·结果与分析第53-57页
     ·覆盖物性状变化第53-54页
     ·木质素变化第54-55页
     ·纤维素变化第55-56页
     ·质量变化第56-57页
   ·小结与讨论第57-58页
第六章 实验结论与展望第58-59页
   ·实验结论第58页
   ·展望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4页
附录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种不同林分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研究
下一篇:基于多时相Landsat 8数据对临安西部山核桃受干旱胁迫程度的监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