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7β-雌二醇的简介与危害 | 第10-12页 |
·17β-雌二醇的简介 | 第10页 |
·17β-雌二醇的危害 | 第10-12页 |
·17β-雌二醇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传统检测法 | 第12-13页 |
·免疫分析法 | 第13-14页 |
·电化学法 | 第14页 |
·基于核酸适配体-纳米金在分析检测领域中的应用 | 第14-16页 |
·基于核酸适配体-纳米金检测金属离子 | 第15页 |
·基于核酸适配体-纳米金检测抗生素 | 第15-16页 |
·基于核酸适配体-纳米金检测有机小分子 | 第16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6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第2章 基于核酸适配体的非标记AuNPs共振散射光谱法检测17β-雌二醇 | 第17-30页 |
·引言 | 第17-18页 |
·实验材料 | 第18-19页 |
·主要试剂 | 第18-19页 |
·主要仪器 | 第19页 |
·实验方法 | 第19-21页 |
·纳米金的合成 | 第19-20页 |
·牛奶样品的前处理 | 第20页 |
·17β-雌二醇的检测 | 第20页 |
·核酸适配体和AuNPs的表征 | 第20-21页 |
·添加回收实验 | 第2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1-29页 |
·检测原理 | 第21-22页 |
·圆二色光谱表征 | 第22-23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 | 第23-24页 |
·检测条件的优化 | 第24-26页 |
·方法的灵敏度 | 第26-27页 |
·方法的特异性 | 第27-28页 |
·牛奶样品添加回收率检测 | 第28-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基于核酸适配体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聚集AuNPs比色法检测17β-雌二醇 | 第30-43页 |
·引言 | 第30页 |
·实验材料 | 第30-32页 |
·主要试剂 | 第30-32页 |
·主要仪器 | 第32页 |
·实验方法 | 第32-34页 |
·纳米金的合成 | 第32页 |
·检测条件的优化 | 第32-33页 |
·17β-雌二醇的检测 | 第33页 |
·核酸适配体、CTAB和AuNPs的表征 | 第33-34页 |
·添加回收实验 | 第3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4-42页 |
·检测原理 | 第34-35页 |
·圆二色光谱表征 | 第35-36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 | 第36-37页 |
·检测条件的优化 | 第37-39页 |
·方法的灵敏度 | 第39-40页 |
·方法的特异性 | 第40-42页 |
·添加回收率实验 | 第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基于核酸适配体的AuNPs淬灭罗丹明B荧光法检测17β-雌二醇 | 第43-57页 |
·引言 | 第43页 |
·实验材料 | 第43-45页 |
·主要试剂 | 第43-45页 |
·主要仪器 | 第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纳米金的合成 | 第45页 |
·检测条件的优化 | 第45-46页 |
·17β-雌二醇的检测 | 第46页 |
·AuNPs的表征 | 第46-47页 |
·添加回收实验 | 第4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7-55页 |
·检测原理 | 第47-48页 |
·电子透射电镜表征 | 第48-49页 |
·检测条件的优化 | 第49-52页 |
·方法的灵敏度 | 第52-53页 |
·方法的特异性 | 第53-55页 |
·添加回收率实验 | 第55页 |
·小结 | 第55-57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61页 |
·研究总结 | 第57-59页 |
·基于核酸适配体的非标记AuNPs共振散射光谱法 | 第58页 |
·基于核酸适配体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聚集AuNPs比色法 | 第58-59页 |
·基于核酸适配体的AuNPs淬灭罗丹明B荧光法 | 第59页 |
·创新点 | 第59-60页 |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