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作品》—艾柯作品理论研究--Ecos Woeks Theory Research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艾柯其人其文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艾柯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4页 |
三、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 第14-15页 |
第一章、作品的“前世”与“今生” | 第15-31页 |
一、从作品到文本 | 第16-24页 |
(一) 被作者主宰的作品 | 第16-17页 |
(二) 从作品到文本 | 第17-21页 |
(三) 读者的作品或文本的解构 | 第21-24页 |
二、艾柯作品开放性理论的问题意识 | 第24-29页 |
(一) 为被遗弃的读者和作者找回主体地位 | 第24-26页 |
(二) 找回作品本身的意义:对解构主义的反思 | 第26-29页 |
注释 | 第29-31页 |
第二章 “作品的开放性”及其理论建构 | 第31-44页 |
一、何谓“开放的作品” | 第31-35页 |
(一) “开放性”概念的语境 | 第31-33页 |
(二) “开放的作品”的内涵 | 第33-34页 |
(三) 作者与诠释者的辩证关系 | 第34-35页 |
二、开放:从自发到自觉 | 第35-39页 |
(一) 自发的作品开放 | 第35-38页 |
(二) 自觉的作品开放 | 第38-39页 |
三、作品的开放:从能动到运动 | 第39-43页 |
(一) 能动的作品 | 第39-41页 |
(二) 运动中的作品 | 第41-43页 |
注释 | 第43-44页 |
第三章、开放的可能及其限度 | 第44-57页 |
一、“经验读者”与“模范读者” | 第44-47页 |
(一) 不同理论的“理想读者” | 第44-46页 |
(二) “经验读者”的问题 | 第46页 |
(三) “模范读者”的产生 | 第46-47页 |
二、“经验作者”与“模范作者” | 第47-52页 |
(一) 建构作者主体性的理论史 | 第47-49页 |
(二) “经验作者”的危机 | 第49-50页 |
(三) “模范作者”的效用 | 第50-52页 |
三、探求“作品意图”的诠释之旅 | 第52-55页 |
(一) “过度诠释”的传统、现状及案例 | 第52-54页 |
(二) 经由文本的相遇 | 第54-55页 |
注释 | 第55-57页 |
第四章、开放作品的哲学追求和文化意义 | 第57-67页 |
一、从中世纪到后现代 | 第57-60页 |
(一)、理论的起点: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学 | 第57-58页 |
(二) 站在后现代回望中世纪的艾柯 | 第58-60页 |
二、从前卫艺术到媒体文化 | 第60-63页 |
(一) 艾柯“开放的”的媒体论 | 第60-61页 |
(二)开放性理论的拓展:电视的经验和美学 | 第61-63页 |
三、消遣、反讽与“温和的”后现代 | 第63-66页 |
(一) 站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 | 第63-64页 |
(二) 从对先锋派批评看艾柯的后现代观 | 第64-66页 |
注释 | 第66-67页 |
结语:开放作品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 第67-70页 |
注释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