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现代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第一节 中西医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定义的认识 | 第14页 |
第二节 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 | 第14-15页 |
第三节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第15页 |
第四节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治疗 | 第15-16页 |
一、诊断 | 第15-16页 |
二、治疗 | 第16页 |
第五节 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发展趋势 | 第16-20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二、研究发展趋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古代文献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 第20-35页 |
第一节 病名 | 第20-22页 |
一、泄泻 | 第20-21页 |
二、腹痛 | 第21-22页 |
第二节 病因病机 | 第22-25页 |
一、泄泻 | 第22-23页 |
二、腹痛 | 第23-25页 |
第三节 辨证分型 | 第25-27页 |
一、肝气郁滞 | 第25-26页 |
二、脾胃虚弱 | 第26页 |
三、脾肾阳虚 | 第26页 |
四、气机逆乱 | 第26页 |
五、痰浊瘀血 | 第26-27页 |
第四节 治法治则 | 第27-30页 |
一、泄泻 | 第27-28页 |
二、腹痛 | 第28-30页 |
第五节 遣方用药规律 | 第30-31页 |
一、用药规律 | 第30页 |
二、治疗泄泻和腹痛的常用方 | 第30-31页 |
第六节 针灸疗法和腧穴应用 | 第31-33页 |
一、针灸治则治法 | 第31-32页 |
二、经穴的运用 | 第32-33页 |
第七节 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现代文献研究 | 第35-59页 |
第一节 资料和方法 | 第35-37页 |
一、文献来源与收集方法 | 第35页 |
二、纳入标准 | 第35-36页 |
三、排除标准 | 第36页 |
四、统计方法 | 第36-37页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第37-52页 |
一、针灸治疗IBS-D的现代文献信息统计 | 第37-39页 |
二、针灸治疗IBS-D现代文献治疗情况 | 第39-47页 |
三、针灸治疗IBS-D现代文献穴位和经络统计 | 第47-52页 |
第三节 讨论与分析 | 第52-57页 |
一、一般情况分析 | 第53页 |
二、文献诊断治愈标准分析 | 第53-54页 |
三、分型论治情况分析 | 第54页 |
四、针灸疗法分析 | 第54页 |
五、针灸穴位使用情况分析 | 第54-55页 |
六、经络使用情况分析 | 第55页 |
七、特定穴使用情况分析 | 第55-56页 |
八、配穴规律分析 | 第56页 |
九、古今针灸治疗IBS-D文献对比总结 | 第56-57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不同针刺方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 | 第59-74页 |
第一节 临床资料 | 第59-60页 |
一、病例来源 | 第59页 |
二、诊断标准 | 第59页 |
三、纳入标准、排除标准 | 第59-60页 |
四、剔除和脱落标准 | 第60页 |
第二节 临床观察设计 | 第60-63页 |
一、随机分组 | 第60-61页 |
二、盲法 | 第6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61-63页 |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 第63-66页 |
一、3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 第63页 |
二、3组治疗前后的IBS症状严重程度(IBS-SSS)积分比较 | 第63-64页 |
三、3组治疗前后腹部症状体征观察 | 第64-66页 |
四、3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肝郁脾虚)积分比较 | 第66页 |
第四节 讨论与分析 | 第66-74页 |
一、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较大优势 | 第66-67页 |
二、针灸疗法讨论 | 第67-69页 |
三、治疗IBS-D的配穴方法及选穴 | 第69-72页 |
四、针灸与耳穴贴压治疗的研究结果探讨 | 第72-74页 |
结语 | 第74-77页 |
一、结论 | 第74-75页 |
二、创新点 | 第75页 |
三、不足之处 | 第75-76页 |
四、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7页 |
附录 | 第87-92页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第94-95页 |
详细摘要 | 第95-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