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本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15-17页 |
第2章 网络模拟真实性验证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网络模拟真实性验证概念体系 | 第17页 |
·相似度的度量方法 | 第17-20页 |
·图示法(Graphical Method) | 第17-18页 |
·余弦相似度(Cosine Similarity) | 第18页 |
·加权相似度(Weighted Similarity) | 第18-19页 |
·Theil 不等式系数(Theil’s Inequality Coefficient) | 第19页 |
·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 | 第19-20页 |
·网络模拟的真实性评价模型 | 第20-21页 |
·构建真实性验证方法的一般流程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DDoS 攻击模拟的真实性验证方法研究 | 第23-33页 |
·DDoS 攻击原理简介 | 第23-25页 |
·数据包转发流程 | 第25-27页 |
·基于计算的数据包转发模型 | 第27-30页 |
·基于计算的数据包转发模型的描述 | 第27-29页 |
·基于计算的数据包转发模型的实现 | 第29-30页 |
·PFCM 的可行性检验 | 第30-32页 |
·实验设置 | 第30页 |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第30-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网络蠕虫传播模拟的真实性验证方法研究 | 第33-56页 |
·网络蠕虫传播机制简介 | 第33-34页 |
·已有的网络蠕虫传播模型 | 第34-39页 |
·SEM (Simple Epidemic Model) | 第34-35页 |
·KM(Kermack-Mckendrick)模型 | 第35-36页 |
·双因素模型(Two-Factor Model) | 第36-37页 |
·AAWP(Analytical Active Worm Propagation)模型 | 第37-39页 |
·LSEM (Local SEM) | 第39页 |
·传播模型分析 | 第39页 |
·基于随机扫描策略的网络蠕虫传播建模 | 第39-43页 |
·随机扫描策略 | 第39-40页 |
·RSWP 模型的建立 | 第40-42页 |
·RSWP 模型的可行性检验 | 第42-43页 |
·基于本地优先扫描策略的网络蠕虫传播建模 | 第43-47页 |
·本地优先扫描策略 | 第43页 |
·LPSWP 模型的建立 | 第43-46页 |
·LPSWP 模型的可行性检验 | 第46-47页 |
·基于目标列表扫描策略的网络蠕虫传播建模 | 第47-51页 |
·目标列表扫描策略 | 第47-48页 |
·HLSWP 模型的建立 | 第48-49页 |
·HLSWP 模型的可行性检验 | 第49-51页 |
·基于顺序扫描策略的网络蠕虫传播建模 | 第51-55页 |
·顺序扫描策略 | 第51页 |
·SSWP 模型的建立 | 第51-54页 |
·SSWP 模型的可行性检验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真实性验证方法的应用 | 第56-64页 |
·DDoS 攻击模拟的真实性验证 | 第56-60页 |
·实验设计 | 第56-57页 |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第57-60页 |
·网络蠕虫传播模拟的真实性验证 | 第60-63页 |
·实验设计 | 第60-62页 |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