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6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27页 |
| ·沉积物中硫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第16-18页 |
| ·沉积物中硫的存在形态及其提取方法 | 第18-24页 |
| ·可溶性硫和可交换态硫(H_2O-S+A-S) | 第20页 |
| ·酸挥发性硫(AVS) | 第20-22页 |
| ·盐酸溶解性硫(HCl-S) | 第22页 |
| ·元素硫(S~0) | 第22页 |
| ·黄铁矿硫(S_(py)) | 第22-23页 |
| ·有机硫(S_(org)) | 第23-24页 |
| ·硫形态的测定方法 | 第24-25页 |
| ·本论文技术路线 | 第25页 |
| ·本论文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沉积物中总硫的测定 | 第27-38页 |
| ·引言 | 第27-28页 |
| ·实验部分 | 第28-30页 |
| ·仪器材料和试剂 | 第28页 |
| ·样品前处理 | 第28-29页 |
| ·标准加入校正曲线(SACM)的绘制 | 第29-30页 |
| ·样品测定 | 第30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30-37页 |
| ·质谱干扰和基体效应 | 第30-31页 |
| ·定量校正方法 | 第31-33页 |
| ·基体匹配程度 | 第33-34页 |
| ·样品前处理技术 | 第34-35页 |
| ·方法的检出限和线性范围 | 第35页 |
| ·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 第35-36页 |
| ·实际样品分析 | 第36-37页 |
| ·小结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沉积物中硫的形态分析 | 第38-56页 |
| ·引言 | 第38页 |
| ·实验部分 | 第38-43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38-39页 |
| ·实验装置 | 第39-40页 |
| ·硫形态提取方法 | 第40-43页 |
| ·可溶性硫和可交换态硫(H_2O-S+A-S) | 第41页 |
| ·酸挥发性硫(AVS) | 第41-42页 |
| ·盐酸溶解性硫(HCl-S) | 第42页 |
| ·元素态硫(S~0) | 第42页 |
| ·黄铁矿硫(S_(py)) | 第42页 |
| ·有机硫(S_(org)) | 第42-43页 |
| ·样品测定 | 第43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43-55页 |
| ·可溶态硫和可交换态硫(H_2O-S+A-S) | 第43-47页 |
| ·提取剂浓度 | 第43-44页 |
| ·提取温度和时间 | 第44-45页 |
| ·提取次数 | 第45-47页 |
| ·酸挥发性硫(AVS) | 第47-50页 |
| ·盐酸浓度和用量 | 第47-48页 |
| ·提取时间 | 第48页 |
| ·吸收液浓度 | 第48-49页 |
| ·双氧水用量和氧化时间 | 第49-50页 |
| ·盐酸溶解性硫(HCl-S) | 第50-51页 |
| ·元素硫(S~0) | 第51-52页 |
| ·提取时间 | 第51-52页 |
| ·黄铁矿硫(S_(py)) | 第52-53页 |
| ·提取剂用量 | 第52页 |
| ·提取时间 | 第52-53页 |
| ·有机硫(S_(org)) | 第53-54页 |
| ·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 第54-55页 |
| ·小结 | 第55-56页 |
| 第四章 东海内陆架区沉积物中硫的存在形态及其分布特征 | 第56-73页 |
| ·研究概况 | 第56页 |
| ·样品采集 | 第56-57页 |
| ·样品预处理 | 第57页 |
| ·样品前处理和测定 | 第57-59页 |
| ·沉积物中总硫的测定 | 第57页 |
| ·沉积物中硫形态和SEM的测定 | 第57页 |
| ·沉积物中硫同位素组成的测定 | 第57-58页 |
| ·沉积物中有机碳(TOC)分析 | 第58-59页 |
| ·结果 | 第59-68页 |
| ·沉积物中硫形态的垂直分布特征 | 第59-62页 |
| ·可溶性硫和可交换态硫(H_2O-S+A-S) | 第60页 |
| ·酸挥发性硫(AVS) | 第60页 |
| ·盐酸溶解性硫(HCl-S) | 第60-61页 |
| ·元素态硫(S~0) | 第61页 |
| ·黄铁矿硫(S_(py)) | 第61页 |
| ·有机硫(S_(org)) | 第61-62页 |
| ·沉积物中硫形态比重分布特征 | 第62-63页 |
| ·沉积物中位硫同位素垂向分布特征 | 第63-64页 |
| ·沉积物中SEM垂直分布和毒性效应 | 第64-66页 |
| ·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垂向分布特征 | 第66-68页 |
| ·讨论 | 第68-71页 |
| ·沉积物中AVS环境意义及形成的制约因素 | 第68-70页 |
| ·沉积物中S~0形成的制约因素 | 第70页 |
| ·沉积物中S_(py)形成的制约因素 | 第70-71页 |
| ·小结 | 第71-73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 ·主要结论 | 第73-74页 |
| ·研究展望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 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81-82页 |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