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铬型钒钛磁铁精矿还原提铁—湿法治金提取钛钒铬新过程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1 前言 | 第15-37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世界钒钛磁铁矿资源分布 | 第16-18页 |
·国外钒钛磁铁矿资源分布 | 第16-17页 |
·我国钒钛磁铁矿资源分布 | 第17-18页 |
·钒钛磁铁矿分选技术现状 | 第18-20页 |
·国外钒钛磁铁矿分选工艺现状 | 第18-19页 |
·我国钒钛磁铁矿分选工艺现状 | 第19-20页 |
·钒钛磁铁精矿冶炼现状 | 第20-27页 |
·高炉法 | 第21-22页 |
·钠化提钒-预还原-电炉熔分法 | 第22-23页 |
·隧道窑还原-磨选法 | 第23-24页 |
·转底炉还原-电炉熔分法 | 第24-25页 |
·回转窑还原-电炉熔分法 | 第25-26页 |
·其他直接还原技术 | 第26-27页 |
·富钛料的生产方法 | 第27-34页 |
·电炉熔炼法 | 第27-28页 |
·还原-锈蚀法 | 第28-29页 |
·盐酸浸出法 | 第29-32页 |
·弱还原-盐酸浸出法 | 第29-30页 |
·强氧化-弱还原-盐酸浸出法 | 第30-31页 |
·浓盐酸浸出法 | 第31-32页 |
·其他盐酸浸出方法 | 第32页 |
·硫酸浸出法 | 第32-34页 |
·本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34-37页 |
·研究思路 | 第34-35页 |
·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2 高铬型钒钛磁铁糟矿直接还原热力学研究 | 第37-51页 |
·前言 | 第37页 |
·热力学计算原理 | 第37-39页 |
·高铬型钒钛磁铁精矿直接还原的热力学研究 | 第39-49页 |
·氧化物的稳定性 | 第39-41页 |
·铁氧化物和钛氧化物的还原 | 第41-44页 |
·钒氧化物的还原 | 第44-46页 |
·铬氧化物的还原 | 第46-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3 选择性直接还原过程铁颗粒长大特性研究 | 第51-65页 |
·前言 | 第51页 |
·实验部分 | 第51-56页 |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51-54页 |
·实验方法 | 第54页 |
·分析与表征方法 | 第54-56页 |
·分析方法 | 第54-55页 |
·表征方法 | 第55-5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6-63页 |
·还原产物物相分析 | 第56-57页 |
·反应温度对金属铁颗粒长大的影响 | 第57-58页 |
·煤粉种类对金属铁颗粒长大的影响 | 第58页 |
·添加剂对金属铁颗粒长大的影响 | 第58-60页 |
·添加剂对金属铁颗粒长大的影响机制 | 第60-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4 选择性直接还原-磁选分离过程的研究 | 第65-87页 |
·前言 | 第65页 |
·实验部分 | 第65-70页 |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65-67页 |
·实验方法 | 第67-68页 |
·分析与表征方法 | 第68-70页 |
·分析方法 | 第68-69页 |
·表征方法 | 第69-7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0-84页 |
·高铬型钒钛磁铁精矿矿物组成分析 | 第70-71页 |
·C/Fe摩尔比的影响 | 第71-74页 |
·C/Fe摩尔比对组分回收率的影响 | 第71-72页 |
·C/Fe摩尔比对还原过程物相转变的影响 | 第72-73页 |
·C/Fe摩尔比对钒、铬还原的影响 | 第73-74页 |
·低C/Fe摩尔比下还原温度的影响 | 第74-77页 |
·温度对组分回收率的影响 | 第74-75页 |
·温度对还原过程物相转变的影响 | 第75-76页 |
·温度对钒、铬还原的影响 | 第76-77页 |
·高C/Fe摩尔比下还原温度的影响 | 第77-80页 |
·温度对组分回收率的影响 | 第77-78页 |
·温度对还原过程物相转变的影响 | 第78页 |
·温度对钒、铬还原的影响 | 第78-80页 |
·还原时间的影响 | 第80-81页 |
·时间对组分回收率的影响 | 第80页 |
·时间对还原过程物相转变的影响 | 第80-81页 |
·磁选分离工艺研究 | 第81-84页 |
·磨矿细度的影响 | 第81-82页 |
·磁场强度的影响 | 第82-83页 |
·磁选产品表征 | 第83-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7页 |
5 钒铬钛渣盐酸常压浸出过程的研究 | 第87-111页 |
·前言 | 第87页 |
·实验部分 | 第87-89页 |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87-88页 |
·实验方法 | 第88页 |
·分析与表征方法 | 第88-89页 |
·分析方法 | 第88-89页 |
·表征方法 | 第8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9-110页 |
·钒铬钛渣的MLA分析 | 第89-93页 |
·矿物组成定量 | 第89-90页 |
·主要矿物的单体解离情况 | 第90页 |
·主要矿物的粒度分布 | 第90-91页 |
·主要矿物的嵌布状态 | 第91-93页 |
·盐酸浸出过程的E-pH图研究 | 第93-100页 |
·钒铬钛渣盐酸常压浸出过程研究 | 第100-106页 |
·初始盐酸浓度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酸渣质量比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浸出温度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浸出时间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V、Cr浸出率低的原因分析 | 第105-106页 |
·盐酸常压浸出过程钒、铬浸出动力学研究 | 第106-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6 钒铬钛渣盐酸加压漫出制备富钛料的研究 | 第111-129页 |
·前言 | 第111页 |
·实验部分 | 第111-113页 |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111-112页 |
·实验方法 | 第112页 |
·预脱硅实验 | 第112页 |
·盐酸加压浸出实验 | 第112页 |
·分析与表征方法 | 第112-113页 |
·分析方法 | 第112页 |
·表征方法 | 第112-11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3-128页 |
·预脱硅实验研究 | 第113-120页 |
·盐酸浓度的影响 | 第113-115页 |
·液固质量比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116-118页 |
·时间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预脱硅渣的表征 | 第119-120页 |
·预脱硅渣盐酸加压浸出制备富钛料的研究 | 第120-128页 |
·初始盐酸浓度的影响 | 第120-122页 |
·酸渣质量比的影响 | 第122-124页 |
·浸出温度的影响 | 第124-126页 |
·恒温时间的影响 | 第126-127页 |
·富钛料的表征 | 第127-128页 |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7 钒铬钛渣盐酸直接加压浸出制备商钛渣的研究 | 第129-151页 |
·前言 | 第129页 |
·实验部分 | 第129-132页 |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129-130页 |
·实验方法 | 第130页 |
·盐酸加压浸出实验 | 第130页 |
·碱浸脱硅实验 | 第130页 |
·分析与表征方法 | 第130-132页 |
·分析方法 | 第131页 |
·表征方法 | 第131-13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32-146页 |
·盐酸加压浸出实验研究 | 第132-137页 |
·初始盐酸浓度的影响 | 第132-134页 |
·酸渣质量比的影响 | 第134-135页 |
·浸出温度的影响 | 第135-136页 |
·恒温时间的影响 | 第136-137页 |
·加压浸出过程Ti、Si浸出行为研究 | 第137-142页 |
·碱浸脱硅实验研究 | 第142-145页 |
·初始碱浓度的影响 | 第142页 |
·液固质量比的影响 | 第142-143页 |
·碱浸温度的影响 | 第143-144页 |
·碱浸时间的影响 | 第144页 |
·高钛渣的表征 | 第144-145页 |
·碱浸过程Si的行为研究 | 第145-146页 |
·硫酸分解高钛渣探索实验 | 第146-147页 |
·高铬型钒钛磁铁精矿综合利用新工艺 | 第147-149页 |
·本章小结 | 第149-151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51-155页 |
·主要结论 | 第151-152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52-153页 |
·下一步展望 | 第153-155页 |
符号表 | 第155-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65页 |
个人简历及发表文章目录 | 第165-167页 |
致谢 | 第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