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符号说明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金属疲劳研究现状 | 第13页 |
·可靠性理论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汽车零部件疲劳可靠性及其试验场关联用户可靠性试验现状 | 第15-17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 第18-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章 零部件疲劳与可靠性理论 | 第21-47页 |
·疲劳特性 | 第21-30页 |
·交变应力与S-N曲线 | 第21-24页 |
·疲劳寿命预测 | 第24-30页 |
·基于强度退化疲劳模型的构建 | 第30-37页 |
·平均应力对疲劳累积损伤的影响 | 第30-31页 |
·Miner疲劳累积损伤模型 | 第31-32页 |
·基于强度退化的疲劳累积损伤模型的构建 | 第32-37页 |
·时变可靠性模型的构建 | 第37-45页 |
·可靠性基本概念 | 第37-38页 |
·载荷和强度不随时间变化的可靠性模型 | 第38页 |
·基于强度退化的时变可靠性模型的构建 | 第38-45页 |
·零部件时变可靠性设计 | 第45-46页 |
·强度时变计算模型 | 第45页 |
·算例分析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用户道路和试验场可靠性道路载荷采集试验 | 第47-67页 |
·用户道路与试验场可靠性道路运行工况 | 第47-55页 |
·用户道路运行工况的构建 | 第47-54页 |
·试验场可靠性道路运行工况 | 第54-55页 |
·用户道路与试验场可靠性道路载荷采集方案的制定 | 第55-65页 |
·试验准备 | 第55-65页 |
·载荷采集试验 | 第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四章 大型营运客车载荷处理及分析 | 第67-91页 |
·用户目标与试验场强化道路数据的基本处理 | 第67-71页 |
·去奇异点 | 第67页 |
·去均值 | 第67-68页 |
·去趋势项 | 第68-70页 |
·处理后的载荷 | 第70-71页 |
·大型营运客车载荷的统计和特性分析 | 第71-88页 |
·加速度信号的统计及特性分析 | 第73-83页 |
·应变信号的统计及特性分析 | 第83-85页 |
·用户道路零均值载荷谱分布特性 | 第85-86页 |
·试验场可靠性道路零均值载荷谱分布特性 | 第86-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91页 |
第五章 用户道路路面不平度时变特性分析及用户目标载荷谱构建 | 第91-105页 |
·用户道路路面不平度的时变特性分析 | 第91-93页 |
·车辆行驶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93-99页 |
·路面不平度模型建立及验证 | 第93-97页 |
·1/4二自由度车辆模型 | 第97-98页 |
·模型验证 | 第98-99页 |
·用户目标道路载荷谱的构建 | 第99-104页 |
·轴头加速度目标载荷谱构建 | 第100-102页 |
·关键零部件应变目标载荷谱的构建 | 第102-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六章 用户目标道路与试验场可靠性道路关联性研究 | 第105-119页 |
·疲劳伪损伤及疲劳累积损伤的修正 | 第105-108页 |
·疲劳伪损伤计算模型的构建 | 第105-107页 |
·Miner疲劳累积损伤模型的修正 | 第107-108页 |
·强化系数的计算 | 第108-113页 |
·强化系数 | 第108-109页 |
·综合强化系数 | 第109-113页 |
·用户目标与试验场可靠性关联性模型的构建 | 第113-118页 |
·等载荷谱的关联性模型 | 第113页 |
·等损伤的关联模型 | 第113-114页 |
·等相对损伤的关联模型的构建 | 第114页 |
·模型的求解分析及结果对比 | 第114-1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9-121页 |
·全文总结 | 第119-120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20页 |
·展望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3页 |
附录 | 第133-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
个人简介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