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3页 |
| ·逆工业化现象的出现 | 第9-10页 |
| ·创意产业的发展为工业遗产保护提供新选择 | 第10页 |
| ·创意产业园的发展 | 第10-13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3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概念综述 | 第14-18页 |
| ·相关概念 | 第14-16页 |
|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理论研究成果 | 第16页 |
|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理论研究成果 | 第16-17页 |
| ·对本文的启发 | 第17-18页 |
|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 第18-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论文框架 | 第19-21页 |
| 第2章 结合工业遗产发展创意产业更新理论分析 | 第21-29页 |
| ·利用工业遗产发展创意产业的发展历程 | 第21-24页 |
| ·国外结合工业遗产发展创意产业的历史沿革 | 第21-24页 |
| ·国内结合工业遗产发展创意产业的历史沿革 | 第24页 |
| ·利用工业遗产发展创意产业的价值与意义 | 第24-26页 |
| ·为保护历史建筑提供文化价值 | 第24-25页 |
| ·促进城市复兴与持续发展 | 第25页 |
| ·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 第25页 |
| ·改善生态环境价值 | 第25-26页 |
| ·更新再利用的运作实施 | 第26-28页 |
| ·开发模式的探索 | 第26-27页 |
| ·更新认识与观念 | 第27页 |
| ·政府法规保障 | 第27-28页 |
| ·凝聚社会力量 | 第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3章 结合创意产业的工业建筑遗产开发案例分析 | 第29-49页 |
| ·国内成熟案例分析 | 第29-36页 |
| ·北京798艺术区 | 第29-31页 |
| ·天津“6 号院”创意产业园 | 第31-33页 |
| ·杭州LOFT49 创意产业园 | 第33-34页 |
| ·西安建大东校区创意产业园 | 第34-36页 |
| ·利用工业遗产的创意产业园规划设计方案可行性研究 | 第36-49页 |
| ·项目背景 | 第36-39页 |
| ·项目意义 | 第39-40页 |
| ·用地现状评估 | 第40-42页 |
| ·北京市焦化厂工业遗址公园概念性规划设计 | 第42-49页 |
| 第4章 结合工业遗产发展创意产业园的设计方法与策略 | 第49-62页 |
| ·整体规划再利用策略 | 第49-50页 |
| ·延续工业建筑历史文化价值与营造创意产业氛围 | 第49页 |
| ·用地性质的二次引导 | 第49-50页 |
| ·建筑空间的再利用设计 | 第50-55页 |
| ·内部空间结构的拆分与合并 | 第50-51页 |
| ·内部空间演变出的新结构体 | 第51-54页 |
| ·公共空间 | 第54页 |
| ·空间色彩对比 | 第54-55页 |
| ·建筑外围护体系的改造设计 | 第55-58页 |
| ·整旧如旧——忠实保存原貌 | 第55-56页 |
| ·新旧共存——适当调整元素形式 | 第56-57页 |
| ·整旧如新——彻底进行更新 | 第57-58页 |
| ·具有工业特色的构件与场地再利用 | 第58-59页 |
| ·特有构件的更新与再利用 | 第58-59页 |
| ·场地的更新与再利用 | 第59页 |
| ·低能耗设计在工业建筑遗产再生的应用 | 第59-61页 |
| ·使用可再生能源 | 第60页 |
| ·建筑外立面的保温层改造 | 第60-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5章 工业建筑遗产创意再利用过程中的反思 | 第62-65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62-63页 |
| ·政策和发展方式 | 第62页 |
| ·单一性与集群化 | 第62页 |
| ·适宜的功能转化 | 第62页 |
| ·手法和改造策略 | 第62-63页 |
| ·工业遗产创意再利用项目的合理模式与建议 | 第63-65页 |
| ·掌握工业遗产现状 | 第63页 |
| ·确定主题与市场定位 | 第63页 |
| ·选择合适的发展区域 | 第63页 |
| ·开发模式与整体策略 | 第63页 |
| ·改造方式要适度 | 第63-65页 |
| 结论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