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承气汤治疗出血性脑卒中后胃动力缺乏的临床观察
| 缩略语表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前言 | 第10-12页 |
| 综述 | 第12-22页 |
| 1. 出血性脑卒中后胃动力缺乏的认识 | 第12页 |
| 2. 中医对出血性脑卒中后胃肠胃动力缺乏的认识 | 第12-16页 |
| ·脑卒中后胃动力缺乏病因病机 | 第13页 |
| ·中医对脑卒中后胃动力缺乏辩证分型及症候 | 第13-14页 |
| ·肺热腑实,瘀阻清窍 | 第13-14页 |
| ·风火上扰,肝阳暴亢 | 第14页 |
| ·痰浊内盛,蒙蔽清窍 | 第14页 |
| ·痰瘀阻络,自溢脉外 | 第14页 |
| ·肝阳偏亢,脉络瘀阻 | 第14页 |
| ·中医治疗出血性脑卒中后胃动力缺乏 | 第14-16页 |
| ·中药治疗 | 第14-15页 |
| ·中药治疗针刺、推拿治疗 | 第15-16页 |
| 3.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胃动力的认识 | 第16-21页 |
| ·出血性脑卒中后胃动力缺乏相关因素 | 第16-18页 |
| ·急性应激性溃疡 | 第16页 |
| ·化学屏障的破坏 | 第16-17页 |
| ·免疫功能降低 | 第17页 |
| ·脑卒中后内分泌紊乱 | 第17页 |
| ·生长抑素的影响 | 第17页 |
| ·医源性因素 | 第17-18页 |
| ·其他因素 | 第18页 |
| ·脑卒中后胃动力缺乏发病机制 | 第18页 |
| ·脑卒中后胃动力缺乏对预后效果的影响 | 第18-19页 |
| ·脑卒中后胃动力缺乏的西医治疗进展 | 第19-21页 |
| ·全身营养支持 | 第19页 |
| ·药物治疗 | 第19-21页 |
| 4. 小结 | 第21-22页 |
| 临床研究 | 第22-29页 |
| 1. 病例选择标准 | 第22-23页 |
| ·诊断标准 | 第22页 |
| ·纳入标准 | 第22页 |
| ·排除标准 | 第22-23页 |
| ·停止标准 | 第23页 |
| ·脱落标准 | 第23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 ·病例来源 | 第23页 |
| ·病例分组 | 第23页 |
| ·基础资料 | 第23-25页 |
| ·治疗方案 | 第25页 |
| ·基础治疗 | 第25页 |
| ·分组治疗 | 第25页 |
| 3. 观察指标 | 第25-26页 |
| ·观察指标 | 第25页 |
| ·评价指标 | 第25-26页 |
| ·统计学处理 | 第26页 |
| 4. 实验结果 | 第26-29页 |
|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第26页 |
| ·三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第26-27页 |
| ·三组患者治疗后胃肠激素水平 | 第27-28页 |
| ·治疗安全性结果 | 第28页 |
| ·实验结果 | 第28-29页 |
| 讨论 | 第29-36页 |
| 1. 脑与脾胃关系 | 第29页 |
| 2. 大承气汤的组方及组方分析 | 第29-30页 |
| ·组方 | 第29页 |
| ·组方分析 | 第29-30页 |
| 3. 胃肠动力与内分泌激素的关系 | 第30-31页 |
| ·胃肠动力与胃泌素的关系 | 第30-31页 |
| ·胃肠动力与胃动素的关系 | 第31页 |
| ·胃肠动力与血管活性肽的关系 | 第31页 |
| 4. 关于大承气汤的药理学研究 | 第31-33页 |
| ·药效研究 | 第31-32页 |
| ·药理研究 | 第32-33页 |
| 5. 疗效分析 | 第33-34页 |
| 6. 本组实验不足之处 | 第34-36页 |
| 结论 | 第36-37页 |
| 致谢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 附录 | 第42-44页 |
| 个人简历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