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针灸疗法临床应用论文--神经精神病科论文

对刺腕背周围经筋治疗中风后手部痉挛状态的疗效观察

英文缩略词第1-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1页
引言第11-13页
综述第13-23页
 1. 经筋理论第13-16页
   ·经筋理论的形成发展初探第13页
   ·经筋理论的成形第13-15页
   ·经筋病候及治疗第15-16页
   ·对经筋实质的认识第16页
 2. 中风后痉挛状态的常用的针灸治疗第16-23页
   ·头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认识第17页
   ·体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治疗现状第17-21页
   ·现代理论针刺选穴第21-23页
临床研究第23-31页
 1. 研究技术路线第23页
 2. 临床研究资料第23-24页
   ·病例的采集第23页
   ·随机化分组及隐藏第23-24页
   ·盲法第24页
 3. 临床研究病例入组条件第24-26页
   ·诊断标准第24-26页
   ·纳入标准第26页
   ·排除标准第26页
   ·剔除、脱落标准第26页
 4. 疗效评价指标第26-28页
   ·改良的Ashworth痉挛评价量表第27页
   ·Brunnstrom手运动功能评定表第27页
   ·Lindmark手功能评定方法第27页
   ·神经功能缺损指标第27-28页
 5. 研究方案第28-29页
   ·治疗仪器第28页
   ·治疗频率第28页
   ·基础治疗第28页
   ·治疗组第28-29页
   ·对照组第29页
   ·随访第29页
 6. 统计学处理第29-30页
 7. 安全性指标第30-31页
结果与统计第31-37页
 1. 一般资料的统计第31-33页
   ·两组间性别比较第31页
   ·两组间病因比较第31页
   ·两组间年龄比较第31-32页
   ·两组间病程比较第32-33页
 2. 疗效评价结果统计第33-37页
   ·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统计结果第33-34页
   ·手部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统计结果第34-35页
   ·Lindmark手部运动功能评分结果统计第35-36页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统计第36-37页
讨论第37-47页
 1. 立体依据第37-38页
 2. 针刺部位的选择依据第38-42页
   ·腕背经筋与中风后手部痉挛状态的中医认识第39-40页
   ·腕背经筋与中风后手部痉挛状态的现代认识第40-42页
 3. 电针理论第42-44页
   ·波形的选择第42-43页
   ·频率的选择第43页
   ·刺激强度第43-44页
 4. 结果分析第44-46页
   ·一般资料结果分析第44页
   ·疗效评价结果分析第44-46页
 5. 存在问题与展望第46-47页
结论第47-48页
致谢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5页
附录第55-59页
个人简历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敷胸散外贴疗法治疗肺炎喘嗽(痰热闭肺)的临床疗效观察
下一篇:骨盆整复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