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

基于“祛瘀生新”治则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干预显微外科术后组织修复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目录第13-18页
中英文缩写一览表第18-20页
引言第20-22页
实验研究第22-98页
 实验研究第一部分第22-53页
  1 实验材料第23-24页
   ·实验动物第23页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第23页
   ·主要实验试剂第23-24页
   ·实验药品第24页
  2 实验方法第24-33页
   ·动物分组第24-25页
   ·动物模型制备第25-26页
   ·干预药物制备第26-27页
   ·给药剂量及方法第27页
   ·观测指标及方法第27-33页
     ·一般情况观察第28页
     ·吻合血管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第28页
     ·吻合血管光镜观察第28页
     ·吻合血管透射及扫描电镜观察第28-29页
     ·血管组织中VEGF、Flk-1、Ang-1、Tiel mRNA表达第29-30页
     ·肌肉组织匀浆中SOD活力、MDA含量测定第30-32页
     ·血液流变标本的采集检测和分析第32页
     ·血清TXB_2,6-keto-PGF1_α含量测定第32-33页
   ·统计学方法第33页
  3 实验结果第33-46页
   ·一般情况观察结果第34页
   ·吻合血管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结果第34页
   ·血液流变学的检测结果第34-36页
   ·血清TXB_2和6-keto-PGF1_α测定结果第36-37页
   ·光镜观察结果第37-38页
   ·电镜观察结果第38-42页
     ·各组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第38-39页
     ·各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第39-42页
   ·组织中VEGF、Flk-1、Ang-1、Tiel mRNA表达结果第42-43页
   ·肌肉组织中SOD活力测定结果第43-44页
   ·肌肉组织中MDA含量测定结果第44-46页
  4 讨论第46-53页
   ·瘀”概念的阐述与中西医比较理解第46-47页
   ·血管结构及显微外科血管修复与“瘀”关联性的探讨第47-48页
   ·“祛瘀生新”理论源流与含义浅析第48-49页
   ·各学科中医家对祛瘀生新治则应用的启迪及显微外科领域“生新”内涵的再理解第49-51页
   ·本次实验所选观测指标依据及意义第51-53页
 实验研究第二部分第53-98页
  1 实验材料第54-56页
   ·实验动物第54页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第54页
   ·主要实验试剂第54-56页
   ·实验药品第56页
  2 实验方法第56-66页
   ·动物分组第56页
   ·动物模型制备第56-57页
   ·干预药物制备第57页
   ·给药剂量及方法第57-58页
   ·观测指标及方法第58-66页
     ·一般情况观察第59页
     ·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检测第59-60页
     ·神经电生理检测第60页
     ·神经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瘢痕分析第60页
     ·血清标本的采集制备及EPO的检测分析第60-61页
     ·吻合神经光镜观察第61-62页
     ·吻合神经组织透射电镜观察第62-63页
     ·NGF、CD34、VEGF、Ⅰ型胶原、Ⅲ型胶原检测第63页
     ·Par-3、BDNF、S100、PO mRNA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第63-64页
     ·荧光金逆行示踪观测第64-65页
     ·靶向肌肉湿质量及恢复率测定计算第65页
     ·靶向肌肉形态学观察及萎缩程度测算第65页
     ·靶向肌肉ATP酶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第65-66页
   ·统计学方法第66页
  3 实验结果第66-84页
   ·一般情况观察结果第66页
   ·血清标本EPO的检测结果第66-67页
   ·CD34、VEGF蛋白表达检测结果第67-69页
   ·吻合神经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及瘢痕分析结果第69-70页
   ·坐骨神经SFI检测结果第70-71页
   ·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第71-73页
   ·NGF,Ⅰ、Ⅲ型胶原蛋白测定结果第73-74页
   ·Par-3、BDNF、S100、PO mRNA结果第74-75页
   ·神经组织光镜观察结果第75-77页
   ·神经组织透射电镜镜观察结果第77-79页
   ·荧光金逆行示踪观测结果第79-80页
   ·靶向肌肉湿质量恢复率结果第80-81页
   ·靶向肌肉形态学观察测定结果第81-83页
   ·靶向肌肉ATP酶染色观察结果第83-84页
  4 讨论第84-98页
   ·周围神经解剖概述及本次模型修复方式选择的依据第84-86页
   ·现代医学对神经损伤病理过程的认识及其与血供的关联探讨第86-90页
   ·周围神经修复术后的治疗内容及应用中药干预的优势第90-92页
   ·本次实验模型设计及所观测指标的依据及意义第92-94页
   ·论“痿”及祛瘀生新理论对“独取阳明”的进一步解读第94-96页
   ·现代医学治疗神经损伤与中医学“祛瘀生新”理论的汇通第96-98页
临床研究第98-167页
 临床研究第一部分第98-127页
  1 研究对象第99-100页
   ·病例来源第99页
   ·诊断标准第99页
   ·手术治疗适应证标准第99页
   ·纳入病例标准第99页
   ·排除病例标准第99-100页
   ·脱落、剔出、中止试验标准第100页
  2 研究方法第100-103页
   ·病例随机分组第100-101页
   ·两组受试对象一般资料第101页
   ·对照方法及盲法设计第101页
   ·药物选择第101-102页
   ·手术及用药治疗方法第102页
   ·试验要求及随访第102-103页
  3 研究内容第103-106页
   ·入组与完成试验情况第103页
   ·一般信息资料第103页
   ·效应性指标及观测方法第103-106页
     ·早期成活情况观察第103-104页
     ·后期恢复情况观察第104-106页
   ·安全性观察第106页
  4 统计学方法第106-107页
  5 结果与分析第107-121页
   ·入组及完成情况分析结果第107页
   ·一般信息资料基线均衡性分析结果第107-108页
   ·效应性指标分析结果第108-119页
     ·早期成活情况观察结果第108-114页
     ·后期恢复情况观察结果第114-119页
   ·安全性评价第119-121页
  6 讨论第121-127页
   ·“瘀血”的类型与显微外科的关联性讨论第121-122页
   ·二论“祛瘀生新”及“祛瘀”内涵的再思考第122-123页
   ·断指再植术概述与中医药在本领域研究的新问题第123-125页
   ·“祛瘀生新”理论研究与本次断指再植模型的关联性第125-127页
 临床研究第二部分第127-167页
  1 研究对象第128-129页
   ·病例来源第128页
   ·诊断标准第128页
   ·手术治疗适应证标准第128页
   ·纳入病例标准第128页
   ·排除病例标准第128-129页
   ·脱落、剔出、中止试验标准第129页
  2 研究方法第129-132页
   ·病例随机分组第129页
   ·两组受试对象一般资料第129-130页
   ·对照方法及盲法设计第130页
   ·药物选择第130-131页
   ·手术及用药治疗方法第131页
   ·试验要求及随访第131-132页
  3 研究内容第132-138页
   ·入组与完成试验情况第132页
   ·一般信息资料第132-133页
   ·效应性指标及观测方法第133-137页
     ·早期组织瓣瓣成活情况观察第133-134页
     ·早期供区恢复情况观察第134页
     ·后期组织瓣恢复情况观察第134-136页
     ·后期供区恢复情况观察第136-137页
   ·安全性观察第137-138页
  4 统计学方法第138页
  5 结果与分析第138-159页
   ·入组及完成情况分析结果第138页
   ·一般信息资料基线均衡性分析结果第138-140页
   ·效应性指标分析结果第140-157页
     ·早期组织瓣瓣成活情况评价结果第141-147页
     ·早期供区恢复情况观察结果第147-148页
     ·后期组织瓣修复情况观察结果第148-152页
     ·后期供区修复情况观察结果第152-157页
   ·安全性评价第157-159页
  6 讨论第159-167页
   ·组织缺损显微外科治疗与“洛阳骨皮瓣”技术应用简述第159-161页
   ·伤科中西汇通医家论述“祛瘀生新”对骨皮瓣移植治疗的启示第161-162页
   ·保证胫骨皮瓣成活与加速其新生的相关治疗及研究重点第162-164页
   ·胫骨皮瓣作为祛瘀生新理论在显微外科研究中模型的必然性第164-165页
   ·复元活血汤作为祛瘀生新理论代表方药在显微外科研究中的意义第165-167页
小结第167-170页
致谢第170-171页
参考文献第171-179页
附录第179-213页
 1 临床试验研究第一部分病例观察表(节选)第179-191页
 2 临床试验研究第二部分病例观察表(节选)第191-202页
 3 综述第202-213页
  参考文献第209-213页
 4 个人简介第213页

论文共2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HBV感染免疫耐受期产妇脐带血pDCs TLR9、IRF7、IFN-α变化及补肾解毒对其表达的影响
下一篇:基于“HGF是乙癸同源物质基础”假说的“肾肝同治”法干预男性更年期综合征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