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 ·课题的意义及背景 | 第10-11页 |
| ·无损检测技术概述 | 第11-18页 |
| ·涡流检测法 | 第13-15页 |
| ·电磁超声检测法 | 第15-16页 |
| ·漏磁检测法 | 第16-17页 |
| ·低频电磁检测法 | 第17-18页 |
| ·交变电磁场检测技术概述 | 第18-20页 |
| ·国内外交变电磁检测技术的发展 | 第20-21页 |
| ·国外交变电磁检测技术的发展 | 第20页 |
| ·国内外交变电磁检测技术的发展 | 第20-21页 |
|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第21-24页 |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1-22页 |
|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22-24页 |
| 第2章 交变电磁场特性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4-33页 |
| ·交变电磁场检测原理 | 第24-25页 |
| ·趋肤效应原理 | 第24-25页 |
| ·渗透深度 | 第25页 |
| ·交变电磁场检测的电磁学理论模型 | 第25-32页 |
| ·边界条件分析 | 第25-29页 |
| ·存在裂纹时的电磁场分布定量分析 | 第29-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3章 交变电磁场检测的有限元仿真 | 第33-47页 |
| ·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仿真软件 | 第33-35页 |
| ·Comsol Multiphysics 介绍 | 第33页 |
| ·有限元分析法 | 第33-34页 |
| ·Comsol Multiphysics 的主要特点 | 第34-35页 |
| ·实体模型的建立 | 第35-38页 |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38-46页 |
| ·有无缺陷时激励磁场分布对比 | 第40页 |
| ·不同激励频率产生的磁场分布对比 | 第40-41页 |
| ·不同匝数的激励对磁感应强度分布的影响 | 第41-42页 |
| ·不同激励电流大小对磁感应强度分布的影响 | 第42-43页 |
| ·不同的裂纹深度对磁感应强度分布造成的影响 | 第43-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4章 交变电磁场检测平台的研制与实现 | 第47-58页 |
| ·平台的总体设计 | 第47-48页 |
| ·传感器的设计 | 第48-51页 |
| ·激励线圈的设计 | 第48-49页 |
| ·检测线圈的设计 | 第49-51页 |
| ·DDS 激励信号源的设计 | 第51-55页 |
| ·DDS 技术原理 | 第51-53页 |
| ·信号发生器电路的实现 | 第53-55页 |
| ·前置功放电路设计 | 第55-56页 |
| ·信号处理电路的设计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5章 数据的采集与显示 | 第58-61页 |
| ·数据采集软件 LABVIEW | 第58页 |
| ·数据采集结构流程 | 第58-60页 |
| ·交变电磁场检测信号波形实时显示程序 | 第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6章 实验分析与结果 | 第61-66页 |
| ·实验平台介绍 | 第61-62页 |
| ·实验数据分析 | 第62-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7章 结论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 附录A 激励、检测探头图 | 第70-71页 |
| 附录B 实验平台示意图 | 第71-72页 |
| 附录C 实验用钢板缺陷示意图 | 第72-73页 |
| 附录D 实验电路实物图 | 第73-75页 |
| 附录E DDS 信号发生器调试程序 | 第75-80页 |
| 在校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