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学生就业观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第一章 大学生就业观含义及内容 | 第14-18页 |
第一节 大学生就业观的含义 | 第14页 |
一、就业观的含义 | 第14页 |
二、大学生就业观的含义 | 第14页 |
第二节 大学生就业观的内容 | 第14-18页 |
一、学历观 | 第14页 |
二、能力观 | 第14-15页 |
三、市场观 | 第15-16页 |
四、竞争观 | 第16页 |
五、职业平等观 | 第16页 |
六、自主创业观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山西省大学生就业观调查及现状 | 第18-24页 |
第一节 山西省大学生就业观调查 | 第18页 |
一、调查目的 | 第18页 |
二、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的设计 | 第18页 |
三、问卷调查及访谈的实施 | 第18页 |
第二节 山西省大学生就业观的积极发展 | 第18-20页 |
一、薪资福利要求趋于合理 | 第19页 |
二、职业选择方向更加理性 | 第19页 |
三、自主创业意识逐渐增强 | 第19-20页 |
第三节 山西省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 第20-24页 |
一、基层意识淡薄 | 第20-21页 |
二、惧怕社会竞争 | 第21页 |
三、就业目的模糊 | 第21-22页 |
四、创业动力不足 | 第22页 |
五、就业诚信缺失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山西省大学生就业观成因分析 | 第24-34页 |
第一节 社会因素对山西省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 | 第24-27页 |
一、国家政策 | 第24-25页 |
二、经济因素 | 第25页 |
三、社会媒体 | 第25-26页 |
四、传统观念 | 第26页 |
五、单位用人标准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学校因素对山西省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 | 第27-29页 |
一、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 | 第27-28页 |
二、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 | 第28页 |
三、实践能力培养不重视 | 第28-29页 |
第三节 家庭因素对山西省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 | 第29-31页 |
一、家庭经济水平 | 第29-30页 |
二、父母就业期望 | 第30页 |
三、独生子女观念 | 第30-31页 |
第四节 自身因素对山西省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 | 第31-34页 |
一、价值取向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 | 第31页 |
二、职业理想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 | 第31-32页 |
三、对就业形势的认识 | 第32页 |
四、自身能力和性格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 | 第32页 |
五、就业矛盾心理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引导山西省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的对策 | 第34-44页 |
第一节 完善社会教育的客观性引导 | 第34-36页 |
一、完善就业政策 | 第34-35页 |
二、规范媒体舆论导向 | 第35页 |
三、优化单位用人标准 | 第35-36页 |
四、鼓励大学生基层岗位就业 | 第36页 |
第二节 构建学校长效就业观主导机制 | 第36-38页 |
一、建立长效就业指导体系 | 第36-37页 |
二、合理调整专业和课程结构 | 第37-38页 |
三、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 第38页 |
第三节 家庭教育功能保障就业观养成 | 第38-40页 |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 第38-39页 |
二、改善父母对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 | 第39页 |
三、鼓励孩子自强自立 | 第39-40页 |
第四节 加强自我教育规划与就业期望 | 第40-44页 |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 | 第40页 |
二、正确自我评价、合理定位 | 第40-41页 |
三、调整就业期望值,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 第41-44页 |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