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 第1-9页 |
| 摘要 | 第9-13页 |
| ABSTRACT | 第13-2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22-32页 |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23-2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23-29页 |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9页 |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9-30页 |
| §1.4 论文主要成果与创新之处 | 第30-32页 |
| 第二章 岩石圈磁场的研究基础 | 第32-49页 |
| §2.1 地球磁场 | 第32-38页 |
| ·地球磁场的场源与分类 | 第32-34页 |
| ·地磁要素 | 第34页 |
| ·球谐分析 | 第34-38页 |
| §2.2 岩石磁性 | 第38-45页 |
| ·岩石磁性及其影响因素 | 第38-40页 |
| ·岩石圈磁性特征 | 第40-45页 |
| §2.3 卫星磁测及其发展 | 第45-46页 |
| §2.4 主磁场与岩石圈磁场模型 | 第46-48页 |
| §2.5 小结 | 第48-49页 |
| 第三章 岩石圈磁异常解算与信号增强方法 | 第49-70页 |
| §3.1 岩石圈磁场及其导数的无奇异性球谐计算表达式 | 第49-56页 |
| §3.2 岩石圈磁异常信号增强方法 | 第56-68页 |
| ·向下延拓法 | 第58页 |
| ·梯度张量法 | 第58-59页 |
| ·转换参量法 | 第59-66页 |
| ·线性信号增强法 | 第66-68页 |
| §3.3 小结 | 第68-70页 |
| 第四章 基于球坐标系的球面棱柱体的磁位、磁场及其梯度场正演方法 | 第70-94页 |
| §4.1 磁场及其梯度场正演基本理论 | 第70-73页 |
| ·球面棱柱体与坐标系 | 第70-71页 |
| ·基本表达式 | 第71-73页 |
| §4.2 泰勒级数展开方法 | 第73-74页 |
| §4.3 三重高斯-勒让德数值积分方法 | 第74-76页 |
| §4.4 二重高斯-勒让德数值积分方法 | 第76-78页 |
| §4.5 规则形体近似方法 | 第78-82页 |
| ·解析解公式 | 第78-80页 |
| ·细剖分与自适应算法 | 第80-81页 |
| ·坐标转换公式 | 第81-82页 |
| §4.6 正演精度与计算效率分析 | 第82-92页 |
| ·理论分析 | 第82-83页 |
| ·数值分析 | 第83-92页 |
| §4.7 小结 | 第92-94页 |
| 第五章 基于球坐标的磁性成像反演方法 | 第94-135页 |
| §5.1 磁性成像反演的基本思想 | 第94-95页 |
| §5.2 基于球坐标的模型剖分与正演方法 | 第95-97页 |
| §5.3 基于L_2范数的球坐标系三维磁化率成像反演方法 | 第97-106页 |
| ·反演目标函数 | 第97-101页 |
| ·反演参数的作用与选取 | 第101-104页 |
| ·反演算法与流程 | 第104-106页 |
| §5.4 基于其它测度的球坐标系三维磁化率成像反演方法 | 第106-110页 |
| ·反演目标函数 | 第106页 |
| ·测度函数 | 第106-107页 |
| ·反演算法与流程 | 第107-109页 |
| ·雅克比矩阵 | 第109-110页 |
| §5.5 区域磁性成像反演的特殊性 | 第110-111页 |
| §5.6 基于磁性层底界面最大深度的自约束反演 | 第111-112页 |
| §5.7 模型试验 | 第112-132页 |
| ·等大小剖分的模型试验 | 第112-126页 |
| ·薄球壳剖分的模型试验 | 第126-132页 |
| §5.8 小结 | 第132-135页 |
| 第六章 中国及其邻区岩石圈区域三维磁性结构模型 | 第135-149页 |
| §6.1 反演数据与反演参数 | 第135-140页 |
| §6.2 中国及其邻区岩石圈区域三维磁性结构模型 | 第140-148页 |
| ·岩石圈磁性结构模型 | 第140-146页 |
| ·磁性结构模型可信度分布分析 | 第146-148页 |
| §6.3 小结 | 第148-149页 |
| 第七章 中国及其邻区岩石圈磁性分布的地质与地球动力学解释 | 第149-179页 |
| §7.1 中国及其邻区大地构造与演化背景 | 第150-155页 |
| ·中国大陆及其邻区的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 第150-153页 |
| ·中国大陆及其邻区的地质演化 | 第153-155页 |
| §7.2 岩石圈磁性分布的整体特征 | 第155-167页 |
| ·岩石圈区域磁性分布与地表岩石类型分布 | 第155页 |
| ·岩石圈区域磁性分布与岩石圈波速及密度分布 | 第155-158页 |
| ·岩石圈区域磁性分布与岩石圈温度分布 | 第158-162页 |
| ·岩石圈区域磁性分布与岩石圈应力状态及活动性分布 | 第162-167页 |
| §7.3 岩石圈区域磁性分布对大地构造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的启示 | 第167-176页 |
| ·古陆块(核)的揭示 | 第167-170页 |
| ·华北克拉通东部破坏的岩石圈磁性分布证据 | 第170-172页 |
| ·青藏高原整体加热、挤压与侧向运移模式 | 第172-176页 |
| ·印度克拉通的岩石圈磁性分区及其与两边洋壳的接触关系 | 第176页 |
| §7.4 小结 | 第176-179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79-185页 |
| §8.1 主要结论 | 第179-183页 |
| ·关于岩石圈磁异常信号增强方法 | 第179-180页 |
| ·关于基于球坐标系的正演方法 | 第180页 |
| ·关于基于球坐标系的三维磁化率成像反演方法 | 第180-181页 |
| ·关于岩石圈区域磁性分布的影响因素 | 第181-182页 |
| ·关于中国及其邻区大陆岩石圈的区域磁性结构与分布特征 | 第182-183页 |
| §8.2 展望 | 第183-185页 |
| 致谢 | 第185-1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7-210页 |
| 附录 | 第210-234页 |
| 附录A:岩石与矿物的磁化率参数 | 第210-211页 |
| 附录B:无奇异性球谐表达式及推导过程 | 第211-218页 |
| 附录C:空间域正演公式 | 第218-228页 |
| 附录C-1:泰勒级数展开法 | 第218-222页 |
| 附录C-2:球面面积分法 | 第222-226页 |
| 附录C-3:直立棱柱体正演公式 | 第226-228页 |
| 附录D:测度函数的R矩阵 | 第228-229页 |
| 附录E:基于上地幔地震波速反演温度分布 | 第229-232页 |
| 附录F:岩石圈温度分布 | 第232-2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