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煤矿回采率分析及其提高对策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1 绪论 | 第8-15页 |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选题背景 | 第8页 |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9-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发展趋势 | 第13页 |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2 煤炭开采回采率计算方法 | 第15-18页 |
| ·设计回采率计算方法 | 第15页 |
| ·实际回采率计算方法 | 第15-1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 3 影响煤矿开采回采率的因素分析 | 第18-31页 |
| ·煤炭损失构成分析 | 第18-20页 |
| ·工作面开采损失 | 第18-19页 |
| ·采区开采损失 | 第19页 |
| ·矿井开采损失 | 第19-20页 |
| ·影响回采率的主要因素 | 第20-25页 |
| ·地质勘探 | 第21页 |
| ·煤层地质条件 | 第21-22页 |
| ·三下压煤 | 第22页 |
| ·煤矿规模 | 第22页 |
| ·采煤方法及开采技术 | 第22-23页 |
| ·选矿因素 | 第23页 |
| ·经济效益 | 第23页 |
| ·设计的影响 | 第23-24页 |
| ·管理因素 | 第24-25页 |
| ·回采率影响因素系统解释结构模型 | 第25-30页 |
| ·系统的解释结构分析方法 | 第25页 |
| ·回采率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 | 第25-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4 煤矿回采率统计分析 | 第31-47页 |
| ·陕西煤矿回采率数据总体状况 | 第31-32页 |
| ·各主要影响因素对回采率的影响 | 第32-45页 |
| ·矿井规模影响分析 | 第32-35页 |
| ·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影响统计分析 | 第35-37页 |
| ·采煤方法影响分析 | 第37-39页 |
| ·煤层赋存条件影响分析 | 第39-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 5 回采率影响因素的 AHP 分析 | 第47-56页 |
| ·构建煤炭回采率影响因素的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 第50-51页 |
| ·构造判断矩阵 | 第51-52页 |
| ·层次单排序 | 第52-54页 |
| ·层次总排序 | 第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6 提高回采率的对策和措施 | 第56-59页 |
| ·陕西煤炭回采率提高对策 | 第56-58页 |
| ·完善管政府管理机制 | 第56页 |
| ·加强煤矿企业内部管理 | 第56-57页 |
| ·提高地质勘探精度 | 第57页 |
| ·权衡经济效益 | 第57-58页 |
| ·回采率提高措施 | 第58页 |
| ·合理规划矿井 | 第58页 |
| ·合理布置采区 | 第58页 |
| ·工作面内提高采煤工艺 | 第58页 |
| ·本章小节 | 第58-59页 |
| 7 结论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附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