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论纲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导论第10-18页
 一、 选题的背景、目的与意义第10-11页
 二、 文献综述第11-14页
 三、 论文的基本内容、研究方法与预期创新之处第14-18页
  (一)论文的基本内容第14-15页
  (二)研究方法第15-16页
  (三)预期创新之处第16-18页
第一章 大学生道德文化的内涵、形态及特征第18-32页
 第一节 大学生道德文化的内涵第18-23页
 第二节 大学生道德文化相关概念辨析第23-25页
  一、 高校道德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文化第23-24页
  二、 德育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文化第24-25页
  三、 大学精神与大学生道德文化第25页
 第三节 大学生道德文化的形态第25-28页
  一、 博学笃行的学习文化第25-26页
  二、 团结友善的交往准则第26-27页
  三、 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第27页
  四、 爱国奉献的伟大抱负第27-28页
 第四节 大学生道德文化的特征第28-32页
  一、 客观活动与主观活动的统一第28页
  二、 自律行为与他律行为的统一第28-29页
  三、 道德理想与道德现实的统一第29页
  四、 相对静态与绝对动态的统一第29-32页
第二章 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的现实价值第32-40页
 第一节 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弘扬主流意识形态第32-34页
  一、 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心理认同第32-33页
  二、 深化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第33-34页
 第二节 坚守正确的发展方向,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第34-35页
  一、 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第34页
  二、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整合力度第34-35页
 第三节 充实大学精神的内涵,助力大学精神的践行第35-37页
  一、 充实大学精神的内涵第35-36页
  二、 助力大学精神的践行第36-37页
 第四节 引领个体的发展,促进个体成长成才第37-40页
  一、 优化个体发展生态第37-38页
  二、 促进个体成长成才第38-40页
第三章 当前大学生道德文化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第40-54页
 第一节 大学生道德文化的现状第40-41页
  一、 复杂性与多元性并存第40页
  二、 变动性与异化性并具第40-41页
  三、 虚浮性与躁动性统一第41页
  四、 世俗性与实用性兼容第41页
 第二节 大学生道德文化中存在的问题第41-49页
  一、 责任意识:需要挽留的德性记忆第41-43页
  二、 诚信意识:正在失落的道德荣耀第43-45页
  三、 公德意识:日渐流失的德性情怀第45-47页
  四、 仁爱意识:急需延续的传统美德第47-49页
 第三节 大学生道德文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49-54页
  一、 文化层面:网络文化与西方思潮带来的负效应第49-50页
  二、 个体层面:大学生文化资本积累的程度待提升第50-51页
  三、 内容层面: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的布局存在失衡第51页
  四、 方法层面: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载体的运用偏差第51-54页
第四章 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路第54-66页
 第一节 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的基本论域第54-59页
  一、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第54-57页
  二、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的主题内容第57-59页
  三、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第59页
 第二节 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的原则第59-62页
  一、 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统一第59-60页
  二、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第60页
  三、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第60-61页
  四、 坚持普遍与特殊相统一第61-62页
 第三节 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第62-66页
  一、 弱化网络文化与西方思潮的负值效应第62页
  二、 着力提升大学生文化资本的积累程度第62-63页
  三、 优化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的内容结构第63页
  四、 探索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第63-66页
结语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2页
致谢第72-7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74-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研究
下一篇:中英职前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