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二、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目的 | 第9页 |
(一) 田野调查法 | 第9页 |
(二) 事实描述法 | 第9页 |
(三) 理论分析法 | 第9页 |
三、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9-11页 |
第一章 榕江县计划乡一般情况介绍 | 第11-16页 |
一、 少数民族情况及自然条件 | 第11-12页 |
二、 苗族习惯法的含义及主要表现形式 | 第12-14页 |
(一) 苗族习惯法的含义 | 第12页 |
(二) 榕江县计划乡苗族习惯法的主要表现形式 | 第12-14页 |
三、 榕江县计划乡苗族原始宗教文化背景 | 第14-16页 |
(一) 鬼神崇拜 | 第14-15页 |
(二) 自然崇拜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榕江县计划乡苗族习惯法与我国刑法的冲突 | 第16-30页 |
一、 榕江县计划乡苗族习惯法与我国刑法的冲突现象调查 | 第16-20页 |
(一) 计划乡当代婚姻习惯法与我国刑法的冲突现象 | 第16-18页 |
(二) “蛊”观念及“放蛊”现象 | 第18-19页 |
(三) 由群体性事件导致的冲突现象 | 第19页 |
(四) 习惯法中“刑罚”制度与我国刑法的冲突现象 | 第19-20页 |
二、 榕江县计划乡苗族习惯法与我国刑法冲突现象分析 | 第20-30页 |
(一) 对犯罪行为应适用何种“法”的冲突 | 第20-23页 |
(二) 计划乡苗族习惯法与我国刑法对“犯罪”行为评价上的冲突 | 第23-27页 |
(三) 计划乡苗族习惯法中“刑罚”制度与我国刑法的冲突 | 第27-30页 |
第三章 榕江县计划乡苗族习惯法对我国刑法的补充 | 第30-38页 |
一、 榕江县计划乡苗族习惯法对我国刑法局限性的补充 | 第30-31页 |
(一) 我国刑法的局限性 | 第30-31页 |
(二) 计划乡苗族习惯法对我国刑法局限性补充的表现 | 第31页 |
二、 榕江县计划乡苗族习惯法在犯罪预防方面对我国刑法的补充 | 第31-34页 |
(一) 原始宗教文化对犯罪预防的补充作用 | 第32-33页 |
(二) 习惯法对犯罪预防的补充作用 | 第33-34页 |
三、 榕江县计划乡苗族习惯法在犯罪预防方面对我国刑法补充的分析 | 第34-38页 |
第四章 榕江县计划乡苗族习惯法与我国刑法冲突之协调 | 第38-47页 |
一、 重罪之禁绝——计划乡苗族习惯法向我国刑法的妥协 | 第38-41页 |
(一) 禁绝的内部动力——计划乡苗族习惯法的革新 | 第39-40页 |
(二) 禁绝的外力影响——我国刑法的大力普及 | 第40-41页 |
二、 轻罪之自决——我国刑法对计划乡苗族习惯法的吸收与融合 | 第41-47页 |
(一) 对轻罪自决的授权 | 第41页 |
(二) 计划乡苗族习惯法的处遇 | 第41-42页 |
(三) 吸收与融合计划乡苗族习惯法后的刑事变通立法 | 第42-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