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概述 | 第9-18页 |
(一)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概念与特征 | 第9-11页 |
1. 丰富而深厚的理论基础 | 第9-10页 |
2. 调查主体的专业性与综合性 | 第10页 |
3. 适用范围的特定性 | 第10-11页 |
4. 调查结果的参考性 | 第11页 |
(二)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 第11-16页 |
1.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 第11-13页 |
2.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在国外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 第13-16页 |
(三)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意义 | 第16-18页 |
1. 切实贯彻我国新刑诉法的相关规定 | 第16页 |
2. 促进教育刑理论的研究,有效的预防青少年犯罪 | 第16-17页 |
3. 探讨刑罚个别化原则,做好罪犯分类和刑罚执行 | 第17页 |
4. 更好的实现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 | 第17页 |
5. 弥补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不足 | 第17页 |
6. 彰显我国作为法治国家对于人权保护的重视 | 第17-18页 |
二、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规定与实践 | 第18-23页 |
(一) 对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法律、法规依据 | 第18-19页 |
(二) 某检察院对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入法后的实施现状 | 第19-23页 |
1. 调查主体 | 第19页 |
2. 调查内容 | 第19-21页 |
3. 调查形式 | 第21页 |
4. 法律地位 | 第21-23页 |
三、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在我国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30页 |
(一) 调查主体问题 | 第23-24页 |
(二) 调查内容问题 | 第24-25页 |
(三) 调查方式问题 | 第25页 |
(四) 调查报告的诉讼地位问题 | 第25-26页 |
(五) 调查的公开性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保密性的冲突问题 | 第26-28页 |
1.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概述 | 第26-27页 |
2.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与未成年人社会调查的冲突 | 第27-28页 |
(六) 调查保障问题 | 第28-30页 |
1. 缺乏的是进行社会调查的主体保障 | 第28页 |
2. 缺乏少年法庭的配置保障 | 第28-29页 |
3. 在社会矫正程序方面也缺乏保障 | 第29-30页 |
四、 关于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完善建议及新构想 | 第30-37页 |
(一) 关于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完善建议 | 第30-34页 |
1. 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法律保障 | 第30页 |
2. 明确社会调查报告的诉讼地位 | 第30-31页 |
3. 选择适合的调查主体 | 第31页 |
4. 明确调查员的法律地位 | 第31-32页 |
5. 规范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制作过程与结果 | 第32-33页 |
6. 做好社会调查过程中的保密工作 | 第33-34页 |
(二) 关于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新构想 | 第34-37页 |
1. 扩大社会调查制度的适用范围 | 第34-35页 |
2. 将社会调查制度与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有机结合 | 第35-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后记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