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1 绪论 | 第11-25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疲劳能量理论及方法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 ·疲劳过程中机械能耗研究 | 第12-14页 |
| ·疲劳过程中热耗散及温度场研究 | 第14-17页 |
| ·疲劳过程中能耗微观机理研究 | 第17-19页 |
| ·基于能耗理论的疲劳损伤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 ·疲劳寿命预测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 ·本文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 2 金属低周疲劳损伤过程中能量耗散 | 第25-37页 |
| ·引言 | 第25页 |
| ·金属疲劳过程中的能量耗散 | 第25-27页 |
| ·热力学基本原理 | 第27-32页 |
| ·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 | 第27-28页 |
| ·一维和二维热传导方程 | 第28-32页 |
| ·疲劳损伤过程中的能耗控制方程 | 第32-33页 |
| ·金属疲劳中的表面显微结构演化及稳定性原理 | 第33-36页 |
| ·小结 | 第36-37页 |
| 3 金属低周疲劳能量耗散试验 | 第37-51页 |
| ·引言 | 第37页 |
| ·试验方法简介 | 第37-41页 |
| ·T2 纯铜低周疲劳试验方法 | 第37-39页 |
| ·LY12CZ 铝合金低周疲劳试验方法 | 第39-40页 |
| ·红外和显微形貌的同步测量 | 第40-41页 |
| ·低周等幅疲劳试验 | 第41-45页 |
| ·T2 纯铜低周疲劳特性 | 第42-43页 |
| ·LY12CZ 铝合金低周疲劳特性 | 第43-45页 |
| ·循环加载过程中温场和表面显微形貌的变化 | 第45-49页 |
| ·T2 纯铜试样循环加载过程中温场和表面显微形貌的变化 | 第45-48页 |
| ·LY12CZ 铝合金试样循环加载过程温场和表面显微形貌的变化 | 第48-49页 |
| ·小结 | 第49-51页 |
| 4 金属低周疲劳过程热耗散分析 | 第51-81页 |
| ·引言 | 第51页 |
| ·Lüders band 现象演变 | 第51-55页 |
| ·循环载荷下的 Lüders band | 第52-53页 |
| ·静载荷下的 Lüders band | 第53-55页 |
| ·低周疲劳过程中试样温度演变规律 | 第55-68页 |
| ·循环加载过程中试样表面温度场演变 | 第55-64页 |
| ·加载参数对温度响应的影响 | 第64-67页 |
| ·缺口对试样表面温场的影响 | 第67-68页 |
| ·单调加载过程中试样温度演变 | 第68-72页 |
| ·金属低周疲劳过程中热耗散模型 | 第72-79页 |
| ·循环加载过程热耗散分析 | 第72-78页 |
| ·静拉伸加载过程热耗散分析 | 第78-79页 |
| ·小结 | 第79-81页 |
| 5 金属低周疲劳表面显微结构分析 | 第81-109页 |
| ·引言 | 第81页 |
| ·表面显微结构特征提取方法 | 第81-87页 |
| ·显微形貌图像特征提取方法 | 第81-84页 |
| ·灰度直方图特征提取法 | 第84-85页 |
| ·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特征提取法 | 第85-87页 |
| ·低周疲劳过程中表面显微结构特征提取 | 第87-94页 |
| ·材料表面显微形貌图像的预处理 | 第87页 |
| ·灰度直方图特征提取 | 第87-88页 |
| ·灰度共生矩阵特征提取 | 第88-94页 |
| ·T2 纯铜低周疲劳损伤过程表面显微结构特征演化 | 第94-96页 |
| ·LY12CZ 铝合金低周疲劳损伤过程表面显微结构特征演化 | 第96-108页 |
| ·循环加载过程中表面显微结构特征演化 | 第96-105页 |
| ·静拉伸过程中表面显微结构特征演化 | 第105-107页 |
| ·材料表面显微结构特征与温度场演化 | 第107-108页 |
| ·小结 | 第108-109页 |
| 6 金属低周疲劳损伤表征及寿命预测 | 第109-127页 |
| ·引言 | 第109页 |
| ·低周疲劳过程的能量耗散规律 | 第109-117页 |
| ·机械能耗的演变规律 | 第109-114页 |
| ·机械能耗和疲劳寿命的关系 | 第114-115页 |
| ·热耗散的演变规律 | 第115-117页 |
| ·基于能量耗散的低周疲劳损伤表征 | 第117-120页 |
| ·基于能量耗散的低周疲劳寿命预测 | 第120-126页 |
| ·低周疲劳寿命能量模型 | 第120-121页 |
| ·基于能量耗散的低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 | 第121-126页 |
| ·小结 | 第126-127页 |
| 7 总结与展望 | 第127-131页 |
| ·总结 | 第127-129页 |
| ·展望 | 第129-1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1-141页 |
| 致谢 | 第141-143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143-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