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3页 |
| 1.中国生态意识的思想渊源和实践形式的历史进展 | 第13-17页 |
|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生态意识萌芽 | 第13-14页 |
| ·马克思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 第13页 |
| ·恩格斯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 ·古代中国哲学中的生态思想 | 第14页 |
| ·道家的自然生态观 | 第14页 |
| ·儒家的自然观 | 第14页 |
| ·党的集体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践 | 第14-17页 |
| ·毛泽东关于节约资源的生态思想 | 第14-15页 |
| ·邓小平关于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理论 | 第15页 |
| ·江泽民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5-16页 |
| ·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念 | 第16-17页 |
|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内涵 | 第17-24页 |
| ·生态文明内容 | 第17-18页 |
|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 | 第17-18页 |
| ·生态文明的显著特征 | 第18页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内涵、原则和意义 | 第18-21页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 | 第18-19页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指导原则 | 第19页 |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意义 | 第19-21页 |
|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 第21-24页 |
|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观 | 第21页 |
|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 第21-22页 |
| ·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 | 第22页 |
| ·统筹兼顾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法 | 第22-24页 |
| 3.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 第24-30页 |
| ·我国面临生态危机的原因 | 第24-26页 |
| ·生态保护意识薄弱,生态系统脆弱 | 第24页 |
| ·过分追求经济增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 第24页 |
| ·法律制度不健全,配套细则不完善 | 第24-25页 |
| ·生态制度建设落后 | 第25页 |
| ·消费方式的不合理 | 第25-26页 |
| ·政府管理机制不完善 | 第26页 |
| ·我国生态建设的现状 | 第26-28页 |
| ·资源紧缺 | 第26-27页 |
| ·环境污染严重 | 第27-28页 |
| ·我国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危害 | 第28-30页 |
| ·严重危害国民的身体健康 | 第28-29页 |
| ·阻碍经济的发展 | 第29-30页 |
| 4.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 | 第30-38页 |
| ·提高全民族的生态意识 | 第30-31页 |
|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普及生态观念 | 第30页 |
| ·加强公众的参与环境保护的监督力度 | 第30-31页 |
| ·改变生产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 第31-32页 |
| ·从资源粗放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转变 | 第31页 |
|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 第31页 |
|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 第31-32页 |
| ·促进健康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 第32-33页 |
| ·提倡绿色的消费观念 | 第32页 |
| ·提倡适度的消费观念 | 第32-33页 |
| ·提倡节俭的优良传统作风 | 第33页 |
| ·加强生态文明的法律制度建设 | 第33-34页 |
| ·加快环境保护的立法进程 | 第33-34页 |
| ·提高执法力度和公众监督水平 | 第34页 |
|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的制度 | 第34-36页 |
| ·建立绿色的的环保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 第34页 |
| ·建立对环境资源的管理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 第34-36页 |
| ·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 第36页 |
|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致力于环境的保护与管理 | 第36-37页 |
|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构建国际生态文明制度 | 第36页 |
| ·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联系与合作 | 第36-37页 |
| ·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减轻生态环境资源压力 | 第37-38页 |
| 结论 | 第38-39页 |
| 注释 | 第39-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43-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