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CO 基因的发现 | 第9-10页 |
·CO 基因结构及家族成员 | 第10页 |
·CO 基因的结构域分析 | 第10-12页 |
·CO 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 第12-13页 |
·CO 和 COL 基因在植物中作用 | 第13页 |
·竹类植物中 CO 基因的研究 | 第13-14页 |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5-36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15页 |
·实验材料 | 第15页 |
·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15-36页 |
·DNA 的提取 | 第15页 |
·RNA 的提取 | 第15-16页 |
·DNA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16页 |
·DNA 胶回收 | 第16-17页 |
·DNA 片段连接 | 第17页 |
·cDNA 链的合成 | 第17-18页 |
·质粒的提取 | 第18-19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和转化 | 第19-20页 |
·菌液 PCR 检测及测序 | 第20页 |
·酵母感受态的制备与转化 | 第20-21页 |
·GV3101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与转化 | 第21-22页 |
·引物设计 | 第22-25页 |
·基因的克隆方法与步骤 | 第25-27页 |
·PvCO1 和 PvCO2 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27-28页 |
·过表达 PvCO1 和 PvCO2 转化拟南芥 | 第28-31页 |
·酵母双杂交 | 第31-33页 |
·亚细胞定位 | 第33-35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5-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52页 |
·PvCO1 和 PvCO2 基因的克隆 | 第36-38页 |
·雷竹 DNA 和 RNA 的提取 | 第36-37页 |
·PvCO1 基因的克隆 | 第37页 |
·PvCO2 基因的克隆 | 第37-38页 |
·PvCO1 和 PvCO2 基因结构分析 | 第38-39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9-45页 |
·序列同源性分析 | 第39-40页 |
·COL 家族进化分析 | 第40-45页 |
·PvCO1 和 PvCO2 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45-47页 |
·PvCO1 和 PvCO2 昼夜节律表达检测 | 第45-46页 |
·PvCO1 和 PvCO2 组织特异性表达 | 第46页 |
·PvCO1 和 PvCO2 开花前后的表达量 | 第46-47页 |
·雷竹 PvCO1 与 14-3-3 蛋白的互作 | 第47-48页 |
·亚细胞定位 | 第48-49页 |
·过表达 PvCO1 和 PvCO2 转基因拟南芥 | 第49-52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2页 |
·讨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附录 | 第59-66页 |
1 常用试剂及材料 | 第59-61页 |
2 缩略词及中英文全称 | 第61-62页 |
3 毛竹基因登入号 | 第62-63页 |
4.拟南芥 COL 登入号 | 第63-64页 |
5 水稻 COL 登入号 | 第64-65页 |
6 CaMV35S-gfp 载体图 | 第65-66页 |
个人简介 | 第66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