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链与布局分析的大连(大郑镇)静脉产业园区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 | 第13-17页 |
| ·国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的发展 | 第13-14页 |
| ·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的发展 | 第14-16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简评 | 第16-17页 |
|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框架 | 第17-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主要方法 | 第17-18页 |
| ·论文框架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静脉产业园区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 第19-35页 |
| ·静脉产业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 ·工业生态学理论 | 第19页 |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19-20页 |
| ·低碳经济理论 | 第20-21页 |
| ·静脉产业园区概述 | 第21-24页 |
| ·静脉产业园区的概念界定 | 第21页 |
| ·静脉产业园区的特点 | 第21-23页 |
| ·静脉产业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 ·静脉产业园区发展趋势 | 第24页 |
| ·静脉产业的生态产业链 | 第24-25页 |
| ·生态产业链的起源与定义 | 第24-25页 |
| ·生态产业链的层次 | 第25页 |
| ·静脉产业园区案例研究 | 第25-33页 |
| ·国外静脉产业园区 | 第25-29页 |
| ·国内静脉产业园区 | 第29-32页 |
| ·对大连静脉产业园区的借鉴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大连静脉产业园区与城市产业关系分析 | 第35-49页 |
| ·城市组团下的园区区位选择 | 第35-37页 |
| ·园区区位与城市组团的关系 | 第35-36页 |
| ·园区区位与黄海组团的关系 | 第36-37页 |
| ·园区选址与城市产业布局分析 | 第37-43页 |
| ·与城市产业发展方向的关系 | 第37-38页 |
| ·与城市新兴产业发展的关系 | 第38-40页 |
| ·与城市产业空间的关系 | 第40-43页 |
| ·大连发展静脉产业的SWOT分析 | 第43-47页 |
| ·静脉产业园建设优势分析 | 第43-44页 |
| ·静脉产业园建设劣势分析 | 第44页 |
| ·静脉产业园建设面临的机遇 | 第44-46页 |
| ·静脉产业园建设面临的外部威胁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大连静脉产业园区布局研究 | 第49-68页 |
| ·产业链配置 | 第49-56页 |
| ·产业链的总体规划配置 | 第49-50页 |
| ·静脉产业链配置 | 第50-54页 |
| ·动脉产业链配置 | 第54-56页 |
| ·基于产业链设计的园区空间结构 | 第56-59页 |
| ·以危废处理中心为核心进行布局 | 第56页 |
| ·“一心、三轴、四片区”用地结构 | 第56-58页 |
| ·网格式的交通结构 | 第58-59页 |
| ·基于资源循环理念的园区功能组织 | 第59-62页 |
| ·物质资源循环组织 | 第59-60页 |
| ·水资源循环组织 | 第60-62页 |
| ·信息资源交换中心组织 | 第62页 |
| ·基于绿色生态理念的园区发展模式 | 第62-66页 |
| ·不完全与完全绿色生态发展模式 | 第63页 |
| ·不完全模式下的园区发展模式 | 第63-65页 |
| ·完全模式下的园区发展模式 | 第65-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68-70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8页 |
| ·创新点与不足 | 第68-69页 |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68页 |
| ·本文的不足 | 第68-69页 |
| ·展望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作者简介 | 第73页 |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士论文 | 第73-75页 |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