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 ·固态发酵技术在饲料行业的研究与应用 | 第12-18页 |
| ·固态发酵简述 | 第12-13页 |
| ·固态发酵原料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 ·发酵菌剂 | 第16-17页 |
| ·影响固态发酵的因素 | 第17-18页 |
| ·棕榈粕的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 ·棕榈粕的营养价值 | 第18-20页 |
| ·棕榈粕的应用进展 | 第20-22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22-24页 |
|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高效降解纤维素菌株的筛选 | 第24-3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8页 |
| ·取样 | 第24页 |
| ·培养基 | 第24-25页 |
| ·试剂 | 第25页 |
| ·菌种的富集与提取 | 第25-26页 |
| ·初筛 | 第26页 |
| ·复筛 | 第26-2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0页 |
| ·纯化与初筛 | 第28-29页 |
| ·复筛 | 第29页 |
| ·菌种的鉴定 | 第29-30页 |
| ·小结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固态发酵棕榈粕最优菌种的研究 | 第32-3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 ·原料 | 第32页 |
| ·菌种 | 第32页 |
| ·培养基 | 第32-33页 |
| ·试验方法 | 第33页 |
| ·测定方法 | 第33页 |
| ·统计分析 | 第33-3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6页 |
| ·单一菌种的发酵试验 | 第34页 |
| ·最佳菌种组合的研究 | 第34-35页 |
| ·菌种最优比例的研究 | 第35-36页 |
| ·最佳接种量的研究 | 第36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固态发酵棕榈粕发酵底物的优化 | 第38-4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 ·原料 | 第38页 |
| ·菌种 | 第38页 |
| ·培养基 | 第38页 |
| ·试验方法 | 第38-39页 |
| ·测定方法 | 第39页 |
| ·统计分析 | 第3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0页 |
| ·辅料添加量的优化 | 第39-40页 |
| ·氮源添加量的优化 | 第40页 |
| ·总结 | 第40-41页 |
| 第五章 固态发酵棕榈粕最佳工艺参数的研究 | 第41-5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 ·原料 | 第41页 |
| ·菌种 | 第41页 |
| ·培养基 | 第41页 |
| ·试验方法 | 第41-42页 |
| ·测定方法 | 第42页 |
| ·分析方法 | 第42-4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3-52页 |
| ·补水量对固态发酵棕榈粕的影响 | 第43页 |
| ·发酵温度对固态发酵棕榈粕的影响 | 第43-44页 |
| ·发酵时间对固态发酵棕榈粕的影响 | 第44-45页 |
| ·响应面试验优化 | 第45-49页 |
| ·灭菌条件对发酵效果的影响 | 第49-50页 |
| ·固态发酵对棕榈粕营养性能的影响 | 第50-52页 |
| ·小结 | 第52-54页 |
| 第六章 外源酶的添加对棕榈粕固态发酵的影响 | 第54-6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4-56页 |
| ·原料 | 第54页 |
| ·菌种 | 第54-55页 |
| ·培养基 | 第55页 |
| ·试验方法 | 第55页 |
| ·测定方法 | 第55页 |
| ·分析方法 | 第55-5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6-58页 |
| ·外源酶添加对棕榈粕固态发酵产物粗蛋白质的影响 | 第56-57页 |
| ·外源酶添加对棕榈粕固态发酵产物中性洗涤纤维的影响 | 第57-58页 |
| ·讨论 | 第58-60页 |
| ·外源酶的添加对棕榈粕固态发酵的影响 | 第58-60页 |
| ·需要改进的措施 | 第60页 |
| ·小结 | 第60-61页 |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和建议 | 第61-63页 |
| ·主要结论 | 第61页 |
| ·创新点 | 第61-62页 |
|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