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9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7页 |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7-8页 |
·本文研究路线及结构框架 | 第8-9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及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9页 |
·历史风貌建筑 | 第9页 |
·历史风貌建筑区 | 第9页 |
·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及实践 | 第9-14页 |
·发展历程 | 第9-10页 |
·保护原则 | 第10-11页 |
·保护类型 | 第11-12页 |
·保护方式 | 第12-14页 |
·建筑遗产利用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 第14-18页 |
·整体保护理论 | 第14页 |
·微循环理论 | 第14-15页 |
·国子监模式 | 第15页 |
·有机更新理论 | 第15页 |
·新旧街区整体互动开发模式 | 第15-16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6-18页 |
第三章 天津市五大道历史风貌建筑区保护及利用的现状分析 | 第18-40页 |
·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 | 第18-20页 |
·定位 | 第18页 |
·数量分布 | 第18页 |
·分类 | 第18-19页 |
·特点 | 第19-20页 |
·五大道历史风貌建筑区的历史沿革及特色 | 第20-22页 |
·历史沿革 | 第20-21页 |
·历史特色 | 第21-22页 |
·五大道历史风貌建筑区的街区现状分析 | 第22-26页 |
·建筑形态 | 第22-23页 |
·功能布局、用地结构 | 第23-25页 |
·区域交通 | 第25页 |
·违章建筑 | 第25页 |
·公共设施 | 第25-26页 |
·五大道单体建筑的结构及使用现状 | 第26-29页 |
·结构安全现状 | 第26-27页 |
·使用现状 | 第27-29页 |
·五大道历史风貌建筑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9-33页 |
·管理体制方面 | 第29-30页 |
·管理条例方面 | 第30-33页 |
·消防安全问题 | 第33页 |
·五大道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及利用的现状分析 | 第33-40页 |
·综合整治 | 第33-34页 |
·腾迁整理 | 第34-40页 |
第四章 五大道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 | 第40-49页 |
·原则 | 第40-41页 |
·以建筑保护为主,保用结合的原则 | 第40页 |
·有机更新的原则 | 第40页 |
·人文资源保护挖掘的原则 | 第40-41页 |
·维修技术 | 第41-46页 |
·工程概况 | 第41页 |
·改造目标 | 第41-42页 |
·改造技术 | 第42-44页 |
·技术集成原则及效果分析 | 第44-46页 |
·改造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 | 第46页 |
·推广应用价值 | 第46页 |
·政策法规 | 第46-47页 |
·进一步完善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的政策法规 | 第46-47页 |
·适应市场需求,调整腾迁工作方案 | 第47页 |
·激励机制 | 第47-49页 |
第五章 五大道历史风貌建筑的利用 | 第49-54页 |
·原则 | 第49页 |
·保护优先的原则 | 第49页 |
·尊重历史的原则 | 第49页 |
·方式 | 第49页 |
·政策 | 第49-52页 |
·制订历史风貌建筑区的管理政策和标准 | 第49-51页 |
·五大道历史风貌建筑利用的激励政策 | 第51-52页 |
·管理机制 | 第52-54页 |
·职责分工 | 第52页 |
·管理模式 | 第52页 |
·管理流程 | 第52-54页 |
第六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 第54-55页 |
·研究结论 | 第54页 |
·研究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