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导论 | 第9-35页 |
| 一、 问题与研究背景 | 第9-13页 |
| (一) 问题提出 | 第9-11页 |
| (二)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一)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 (二) 实践意义 | 第14页 |
| 三、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4-17页 |
| (一) 世界城市 | 第14-15页 |
| (二) 高等教育多样性 | 第15-16页 |
| (三) 高等教育同质化 | 第16-17页 |
| 四、 文献综述 | 第17-32页 |
| (一) 关于高等教育的同质化 | 第17-21页 |
| (二) 关于高等教育的多样性 | 第21-25页 |
| (三) 关于高等教育与城市互动 | 第25-26页 |
| (四) 关于高等教育系统的耗散结构 | 第26-32页 |
| 五、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 (一) 文献分析法 | 第32页 |
| (二) 系统分析法 | 第32页 |
| (三) 案例分析法 | 第32-33页 |
| 六、 研究思路 | 第33-35页 |
| (一) 研究思路 | 第33-34页 |
| (二) 论文整体框架结构图 | 第34-35页 |
| 第一章 走向世界城市的北京高等教育 | 第35-46页 |
| 一、 北京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 第35-38页 |
| (一) 全面恢复与初步发展时期 (1977-1988 年) | 第35-36页 |
| (二) 稳步发展和加快改革时期(1989-1998 年) | 第36-37页 |
| (三) 加快发展和提升质量时期(1999-2008 年) | 第37页 |
| (四)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时期(2009-至今) | 第37-38页 |
| 二、 北京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与问题 | 第38-46页 |
| (一) 世界城市的建设机遇 | 第38-40页 |
| (二) 世界城市的建设需求 | 第40-43页 |
| (三) 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 | 第43-46页 |
| 第二章 世界城市高等教育的多样性 | 第46-60页 |
| 一、 世界城市高等教育多样性特征 | 第46-50页 |
| (一) 办学体制多样性 | 第46-47页 |
| (二) 管理体制多样性 | 第47页 |
| (三) 资金来源多样性 | 第47-48页 |
| (四) 学位结构多样性 | 第48-49页 |
| (五) 学生群体多样性 | 第49页 |
| (六) 办学形式多样性 | 第49页 |
| (七) 师资构成多样性 | 第49-50页 |
| 二、 世界城市发展驱动高等教育多样性 | 第50-53页 |
| (一) 互动发展——驱动高等教育多样性 | 第50-51页 |
| (二) 学术之都——驱动学术多样性繁荣 | 第51-52页 |
| (三) 有序竞争——驱动多样性持续发展 | 第52-53页 |
| 三、 高等教育的趋同与趋异 | 第53-60页 |
| (一) 竞争的驱动 | 第53-54页 |
| (二) 全球化背景 | 第54-55页 |
| (三) 阶段性趋同 | 第55-56页 |
| (四) 多样性趋势 | 第56-57页 |
| (五) 创新性回应 | 第57-60页 |
| 第三章 世界城市高等教育多样性形成机理分析 | 第60-77页 |
| 一、 高等教育的耗散结构基础 | 第61-64页 |
| (一) 耗散结构与自组织关系 | 第61-63页 |
| (二) 耗散结构与非平衡理论 | 第63-64页 |
| 二、 高等教育系统多样性的自组织与演化 | 第64-68页 |
| (一) 系统的多样性和自组织 | 第64-65页 |
| (二) 自组织多样性系统演化 | 第65-67页 |
| (三) 多样性系统的持续发展 | 第67-68页 |
| 三、 高等教育系统耗散结构的形成机理 | 第68-77页 |
| (一) 系统的开放性与熵减机制 | 第69-71页 |
| (二) 远离平衡态与资源互补机制 | 第71-73页 |
| (三) 非线性的特征与耦合机制 | 第73-75页 |
| (四) 耗散结构形成的涨落机制 | 第75-77页 |
| 第四章 世界城市高等教育多样性促进机制与理论框架 | 第77-97页 |
| 一、 高等教育多样性内涵发展与协同创新 | 第78-83页 |
| (一) 高等教育多样性的内涵发展 | 第78-80页 |
| (二) 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多样性发展 | 第80-83页 |
| 二、 世界城市高等教育多样性繁荣机制 | 第83-87页 |
| (一) 世界城市与高等教育的深度互动 | 第83-85页 |
| (二) 高等教育多样性的繁荣机制 | 第85-87页 |
| 三、 高等教育多样性有序演化机理 | 第87-90页 |
| (一) 系统演化机理分析 | 第88页 |
| (二) 系统演化协同适应 | 第88-89页 |
| (三) 系统的有序化演进 | 第89-90页 |
| 四、 高等教育多样性发展理论框架 | 第90-97页 |
| (一) 自组织系统演化 | 第90-93页 |
| (二) 复杂巨系统演化 | 第93-97页 |
| 第五章 北京高等教育多样性发展策略 | 第97-112页 |
| 一、 协同性策略 | 第97-102页 |
| (一) 国际化发展策略 | 第98-100页 |
| (二) 协同创新策略 | 第100-102页 |
| (三) 与城市深度互动策略 | 第102页 |
| 二、 建构性策略 | 第102-112页 |
| (一) 区域高等教育总体规划 | 第102-105页 |
| (二) 创业型大学建设计划 | 第105-107页 |
| (三) 科教发展战略联盟计划 | 第107-110页 |
| (四) 基于互联网的教育-科技创新计划 | 第110-11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2-129页 |
| 英文文献 | 第112-115页 |
| 中文文献 | 第115-129页 |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