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Contents | 第10-12页 |
| 图清单 | 第12-16页 |
| 表清单 | 第16-18页 |
| 变量注释表 | 第18-19页 |
| 1 绪论 | 第19-27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9-2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5-27页 |
| 2 InSAR 地表形变测量技术基础 | 第27-43页 |
| ·InSAR 技术模型 | 第27-35页 |
| ·D-InSAR 形变测量原理 | 第35-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3 多基线 D-InSAR 干涉相位图叠加法的关键技术 | 第43-64页 |
| ·多基线 D-InSAR 干涉相位图叠加法基本原理 | 第43-45页 |
| ·关键技术 | 第45-55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55-57页 |
| ·干涉相位图叠加法实例分析 | 第57-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4 IPTA 和 SBAS 法监测煤矿地表沉降信息 | 第64-84页 |
| ·IPTA 和 SBAS 技术原理 | 第64-70页 |
| ·IPTA 技术实验分析 | 第70-75页 |
| ·SBAS 干涉测量实验分析 | 第75-81页 |
| ·IPTA、StaMPS SBAS 和 GPS 结果对比 | 第81-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 5 时序 InSAR 矿区沉降范围监测及参数反演 | 第84-111页 |
| ·引言 | 第84-85页 |
| ·实验区简介 | 第85页 |
| ·实验数据 | 第85-86页 |
| ·角反射器优化地理编码 | 第86-89页 |
| ·开采沉陷参数计算模型 | 第89-91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1-11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1-113页 |
| ·主要工作和结论 | 第111-112页 |
| ·展望 | 第112-11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3-119页 |
| 作者简历 | 第119-121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