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0 前言 | 第13-23页 |
·国外深水领域油气勘探的新进展 | 第13-14页 |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油气勘探现状 | 第14-17页 |
·区域地质综合研究概况 | 第15页 |
·油气勘探历程及现状 | 第15-17页 |
·深水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前景分析 | 第17-21页 |
·陆坡深水盆地与世界深水油气盆地类型一致 | 第17-18页 |
·陆坡深水盆地主要烃源岩与储集层类型 | 第18-19页 |
·陆坡深水盆地局部构造及圈闭特征 | 第19-21页 |
·选题依据及工作量 | 第21-23页 |
1 琼东南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 第23-31页 |
·南海区域构造背景 | 第23-25页 |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基本地质概况 | 第25-28页 |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断裂系统 | 第25-27页 |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成因 | 第27-28页 |
·琼东南盆地基本地质概况 | 第28-31页 |
·琼东南盆地的地层系统 | 第28页 |
·琼东南盆地基本构造格局 | 第28-30页 |
·琼东南盆地构造演化 | 第30-31页 |
2 层序地层分析 | 第31-95页 |
·层序地层格架级别的探讨 | 第31-33页 |
·地震层序分析 | 第33-68页 |
·地震层序划分依据 | 第33-34页 |
·地震层序划分方案 | 第34-68页 |
·一级层序界面特征 | 第36-37页 |
·二级层序界面及层序特征 | 第37-43页 |
·三级层序特征 | 第43-65页 |
·四级层序(体系域)特征 | 第65-68页 |
·井震地层标定 | 第68-70页 |
·地层年龄标定和古生物化石带分析 | 第70-88页 |
·a LS33-1-1井生物年代地层划分 | 第71-77页 |
·a LS33-1-1井生物化石带 | 第77-80页 |
·b LS22-1-1井生物年代地层划分 | 第80-84页 |
·b LS22-1-1生物化石带 | 第84-86页 |
·古生物年代地层框架 | 第86-88页 |
·海平面变化 | 第88-93页 |
·最大海泛面的确定 | 第88-90页 |
·海平面变化旋回的讨论 | 第90-93页 |
·小结 | 第93-95页 |
3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沉积充填特征 | 第95-113页 |
·大陆坡 | 第95-100页 |
·大陆坡发育时间 | 第95-96页 |
·大陆坡形态 | 第96-98页 |
·陆坡体系沉积充填特征 | 第98-100页 |
·中央峡谷 | 第100-112页 |
·中央峡谷整体特征 | 第101-102页 |
·中央峡谷形态特征 | 第102-103页 |
·中央峡谷沉积充填特征 | 第103-107页 |
·中央峡谷沉积充填模式 | 第107-112页 |
·小结 | 第112-113页 |
4 琼东南盆地钻井样品的粒度组成及沉积相分析 | 第113-137页 |
·研究区LS33-1-1钻井样品的粒度组成和沉积相特征 | 第114-131页 |
·岭头组(TD-T80)粒度特征和沉积相特征 | 第116-118页 |
·崖城组(T80-T70)粒度特征和沉积相特征 | 第118-123页 |
·陵水组(T70-T60)粒度特征和沉积相特征 | 第123-126页 |
·三亚组(T60-T50)粒度特征和沉积相特征 | 第126-128页 |
·黄流组(T40-T30)粒度特征和沉积相特征 | 第128-131页 |
·研究区LS22-1-1钻井样品的粒度组成和沉积相特征 | 第131-136页 |
·梅山组(T41-T40)粒度特征和沉积相特征 | 第133页 |
·黄流组(T40-T30)粒度特征和沉积相特征 | 第133-136页 |
·小结 | 第136-137页 |
5 结论 | 第137-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7页 |
致谢 | 第147-148页 |
个人简历 | 第148-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