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3页 |
·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相关概念 | 第11-12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2 国内外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外对中国窑洞研究现状 | 第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3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4-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第一章 传统民居与豫西窑洞民居 | 第16-24页 |
·传统民居和窑洞民居 | 第16-17页 |
·中国传统民居的形成 | 第16页 |
·豫西窑洞民居形成与发展 | 第16-17页 |
·豫西窑洞区的环境历史条件和豫西窑洞民居的分类 | 第17-24页 |
·豫西窑洞区的环境条件和历史条件 | 第17-18页 |
·豫西窑洞民居的分类 | 第18-24页 |
第二章 豫西窑洞民居的建筑结构与建筑装饰及其艺术特色、文化内涵和生态优势 | 第24-40页 |
·豫西窑洞民居的建筑结构与建筑装饰 | 第24-27页 |
·豫西窑洞民居的建筑结构 | 第24页 |
·豫西窑洞民居的建筑装饰 | 第24-27页 |
·豫西窑洞民居的艺术特色 | 第27-30页 |
·对称、中矩、别致的建筑美 | 第27页 |
·浑朴、生趣的自然美 | 第27-28页 |
·贴近生活,富有情趣的民俗美 | 第28-30页 |
·豫西窑洞民居的文化内涵 | 第30-34页 |
·天地合一的生态观 | 第30-33页 |
·体现礼仪规范和等级观念的伦理观 | 第33-34页 |
·以吉样为主题的人生观 | 第34页 |
·豫西窑洞民居的生态优势及缺点 | 第34-40页 |
·就地取材,节材节地 | 第35页 |
·坚固耐用,有利于安全 | 第35页 |
·冬暖夏凉、节能环保,舒适科学 | 第35-36页 |
·维持生态平衡 | 第36页 |
·豫西窑洞存在的缺点 | 第36-40页 |
第三章 豫西窑洞民居对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启示 | 第40-50页 |
·现代建筑设计应继承传统追求创新 | 第40-41页 |
·建筑形态的继承和创新 | 第40-41页 |
·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 第41页 |
·现代建筑设计要立足于本土地域的内在需求 | 第41-43页 |
·建筑根植于地域环境 | 第41-42页 |
·建筑要立足于本土 | 第42-43页 |
·现代建筑设计应融入生态思想 | 第43-47页 |
·现代建筑中的生态建筑与地下建筑 | 第43-45页 |
·窑洞民居生态价值在现代生态建筑中的体现 | 第45-47页 |
·现代建筑设计应注意适宜材料和技术的运用 | 第47-50页 |
·注意适宜材料的运用 | 第47-48页 |
·注意适宜技术的的运用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