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26页 |
上编 《史记》《汉书》研究史 | 第26-89页 |
第一章 唐前《史》《汉》研究 | 第34-42页 |
第一节 唐前“史汉优劣论” | 第34-39页 |
第二节 唐前文学家对《史》《汉》的学习 | 第39-42页 |
第二章 唐宋《史》《汉》研究 | 第42-58页 |
第一节 唐代的注释与宋代的刻印 | 第42-44页 |
第二节 视野渐广的唐宋《史》《汉》研究 | 第44-52页 |
第三节 唐宋文学家对《史》《汉》的推崇与借鉴 | 第52-58页 |
第三章 明清《史》《汉》研究 | 第58-82页 |
第一节 以评点为主的明代研究 | 第58-66页 |
第二节 以考据为主的清代研究 | 第66-72页 |
第三节 明清文学家对《史》《汉》的推崇与学习 | 第72-82页 |
第四章 近代《史》《汉》研究 | 第82-88页 |
第一节 继承传统的《史》《汉》研究 | 第82-85页 |
第二节 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史》《汉》研究 | 第85-88页 |
小结 | 第88-89页 |
下编 《史记》《汉书》的叙述学 | 第89-220页 |
第一章 《史记》《汉书》的叙述体例 | 第90-104页 |
第一节 纪传体通史与纪传体断代史 | 第90-94页 |
第二节 《汉书》“抄袭”《史记》说 | 第94-100页 |
第三节 《汉书》对《史记》的改造 | 第100-104页 |
第二章 《史记》《汉书》的叙述思想 | 第104-117页 |
第一节 “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 第104-108页 |
第二节 《史记》《汉书》的虚构性叙述 | 第108-117页 |
第三章 《史记》《汉书》的叙述视角 | 第117-125页 |
第一节 《史记》《汉书》中的全知视角 | 第117-121页 |
第二节 《史记》《汉书》中的限制视角 | 第121-125页 |
第四章 《史记》《汉书》的叙述时空 | 第125-149页 |
第一节 叙述时间 | 第126-144页 |
第二节 叙述空间 | 第144-149页 |
第五章 《史记》《汉书》的叙述结构 | 第149-171页 |
第一节 整体性特征 | 第149-158页 |
第二节 列传单篇之布局 | 第158-166页 |
第三节 《史记》《汉书》的论赞 | 第166-171页 |
第六章 《史记》《汉书》的叙述语言 | 第171-196页 |
第一节 《史记》语言之晓畅与《汉书》语言之典雅 | 第172-180页 |
第二节 《史记》用字不避繁复与《汉书》之力求简洁 | 第180-190页 |
第三节 《史记》多散句与《汉书》尚骈偶 | 第190-196页 |
第七章 《史记》《汉书》的叙述特色 | 第196-220页 |
第一节 《史记》之借史抒情与《汉书》之含蓄内敛 | 第196-203页 |
第二节 《史记》之“圆而神”与《汉书》之“方以智” | 第203-208页 |
第三节 性情之作与伦理之书 | 第208-220页 |
结语 | 第220-2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22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28-2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