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油田长10油层组储层特征及有利区预测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章 绪论 | 第8-13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9页 |
·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9-13页 |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研究路线方法 | 第11-12页 |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3-21页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3-14页 |
·地层发育特征 | 第14-15页 |
·延长组沉积演化特征 | 第15页 |
·研究区勘探开发现状 | 第15-16页 |
·长10地层划分和地层剖面对比 | 第16-21页 |
·确立标准井和基准剖面 | 第17-19页 |
·应用连井剖面进行多井对比划分 | 第19页 |
·运用旋回对比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储层沉积相分析 | 第21-36页 |
·物源分析 | 第21-23页 |
·古流向背景 | 第21-22页 |
·轻矿物特征 | 第22页 |
·重矿物特征 | 第22-23页 |
·沉积相标志特征 | 第23-27页 |
·岩石类型及特征 | 第23-24页 |
·测井相标志 | 第24页 |
·沉积构造特征标志 | 第24-27页 |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 第27-31页 |
·单井沉积相分析 | 第27-30页 |
·连井相剖面分析 | 第30-31页 |
·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 第31-36页 |
·长10_1~3期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 第31-32页 |
·长10_1~2期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 第32页 |
·长101_1~1期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 第32-36页 |
第四章 储层地质特征 | 第36-63页 |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36-40页 |
·岩石类型及砂岩碎屑组分特点 | 第36-38页 |
·岩石结构特征 | 第38-39页 |
·岩石填隙物成分 | 第39-40页 |
·成岩作用类型 | 第40-43页 |
·压实作用 | 第40-41页 |
·胶结作用 | 第41-42页 |
·交代作用 | 第42-43页 |
·溶解作用 | 第43页 |
·储层物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第43-55页 |
·储层物性特征分析 | 第44-46页 |
·储层物性平面分布特征 | 第46-54页 |
·储层物性影响因素 | 第54-55页 |
·储层孔隙及孔喉结构特征 | 第55-61页 |
·孔隙类型及其结构特征 | 第55-58页 |
·孔喉分布特征 | 第58-61页 |
·储层分类标准 | 第61-63页 |
第五章 油藏控制因素与有利区块预测 | 第63-90页 |
·研究区油气成藏基本地质特征 | 第63-71页 |
·烃源岩发育特征 | 第63-68页 |
·储集层分布 | 第68-71页 |
·盖层封闭性 | 第71页 |
·成藏圈闭条件 | 第71页 |
·安塞地区长10主要油藏类型 | 第71-73页 |
·上倾尖灭岩性油藏 | 第71-72页 |
·透镜体岩性油藏 | 第72-73页 |
·砂岩成岩圈闭油藏 | 第73页 |
·构造-岩性复合油藏 | 第73页 |
·成藏组合方式 | 第73-76页 |
·直接接触型成藏组合 | 第75页 |
·叠置砂体运聚型成藏组合 | 第75页 |
·异常流体压裂缝运聚型成藏组合 | 第75-76页 |
·油藏形成主要控制因素 | 第76-82页 |
·储集砂体与烃源岩空间位置 | 第76页 |
·异常压力与古流体势 | 第76-79页 |
·沉积成岩相与高孔渗砂体 | 第79-80页 |
·低幅鼻状隆体 | 第80-81页 |
·层序演化与生、储、盖空间组合 | 第81-82页 |
·油藏分布规律 | 第82-83页 |
·油藏主要成藏模式 | 第83页 |
·有利区预测依据与方法 | 第83-85页 |
·预测依据 | 第83-84页 |
·预测方法 | 第84-85页 |
·长10储层有利区预测 | 第85-90页 |
·长10_1~3储层有利区预测 | 第85-86页 |
·长10_1~2储层有利区预测 | 第86-88页 |
·长10_1~1储层有利区预测 | 第88-90页 |
主要认识及结论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