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2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 | 第14-15页 |
·土壤理化特征对根系的影响 | 第15-16页 |
·种植密度对根系的影响 | 第16-17页 |
·根系空间分布与土壤水分养分吸收 | 第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不同时间深松对土壤水热特征及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 第17-18页 |
·深松对土壤水分与玉米根系空间分布协调性的影响 | 第18页 |
·深松对密植玉米群体根系空间分布的调节效应 | 第18页 |
·不同栽培模式对根系及产量的调控效应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不同时间深松对土壤水热特征及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 第22-3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22-23页 |
·试验设置 | 第23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3-2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4-31页 |
·玉米生育期内的积温、日均气温与累计降雨量的变化 | 第24-25页 |
·不同时间深松对土壤结构的影响 | 第25-27页 |
·不同时间深松对土壤水热特征的影响 | 第27-30页 |
·不同时间深松对玉米苗期干物质与产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深松对土壤水分与玉米根系空间分布协调性的影响 | 第33-4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33页 |
·试验设置 | 第33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33-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44页 |
·玉米生育期内的日均气温与降雨量的变化 | 第35页 |
·深松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 第35-36页 |
·深松对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影响 | 第36-39页 |
·深松对根系空间分布的影响 | 第39-42页 |
·土壤水分、土壤全氮及根系空间分布的协调性 | 第42-44页 |
·深松对根冠干物质与产量的影响 | 第44页 |
·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深松对密植玉米群体根系空间分布的调节效应 | 第46-5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46页 |
·试验设置 | 第46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46-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5页 |
·单株根系长度随种植密度的变化 | 第47-48页 |
·群体根长密度随种植密度的变化 | 第48-50页 |
·群体根长密度在垂直方向的分布 | 第50-51页 |
·群体根长密度在水平方向的分布 | 第51-53页 |
·叶面积与根系表面积的变化 | 第53-54页 |
·根冠干物质的变化 | 第54-55页 |
·产量与产量构成 | 第55页 |
·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根系空间分布及产量的调控效应 | 第57-6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7-58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57页 |
·试验设置 | 第57-58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5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8-63页 |
·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 Nmin 的差异 | 第58-59页 |
·不同栽培模式下单株根系长度的差异 | 第59-60页 |
·不同栽培模式下群体根长密度的差异 | 第60-61页 |
·不同栽培模式下根系在土壤中垂直分布的差异 | 第61-62页 |
·不同栽培模式下根系在土壤中水平分布的差异 | 第62-63页 |
·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差异 | 第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第64-69页 |
·讨论 | 第64-68页 |
·土壤深松耕作时间对土壤水热特征的影响 | 第64-65页 |
·土壤深松耕作对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影响 | 第65页 |
·土壤深松耕作对玉米根系空间分布的影响 | 第65-66页 |
·土壤深松耕作对土壤水分与根系空间分布协调性的影响 | 第66-67页 |
·土壤深松耕作对密植玉米群体根系空间分布的影响 | 第67页 |
·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根系与产量的影响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个人简历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