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增城市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第13-16页 |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 第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信用与农村金融信用 | 第19-26页 |
·信用的内涵与特点 | 第19-20页 |
·信用的经济学分析 | 第20-23页 |
·理想条件下的信用博弈分析 | 第20-22页 |
·政府干预条件下的信用博弈分析 | 第22-23页 |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信用博弈分析 | 第23页 |
·金融信用与农村金融信用 | 第23-25页 |
·金融信用 | 第23-24页 |
·农村金融信用 | 第24页 |
·农村金融信用的特点 | 第24-25页 |
(1) 差异性 | 第24页 |
(2)层次性 | 第24-25页 |
(3)信息性 | 第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广东增城农村金融信用建设现状 | 第26-36页 |
·广东增城金融业发展现状 | 第26-30页 |
·广东增城农村金融信用环境现状 | 第30-33页 |
·金融风险意识现状 | 第30-31页 |
·征信系统建设现状 | 第31页 |
·金融信用中介机构发展现状 | 第31-33页 |
·诚信监管机制建设现状 | 第33页 |
·广东增城农村金融信用建设面临的困境 | 第33-35页 |
·信用信息收集难度较大 | 第33-34页 |
·金融信用基础较弱 | 第34页 |
·信用主体行为监管缺乏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广东增城农村金融信用建设困境成因 | 第36-41页 |
·社会因素 | 第36-37页 |
·政府因素 | 第37-39页 |
·政府监管手段单一 | 第37页 |
·政府监管形式重于实质 | 第37-38页 |
·政府官员寻租现象严重 | 第38页 |
·金融企业内部监管制度建设滞后 | 第38-39页 |
·农村居民因素 | 第39-40页 |
·信用度较低 | 第39页 |
·法律意识不强 | 第39-40页 |
·金融知识欠缺 | 第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完善增城农村金融信用体系的对策建议 | 第41-50页 |
·强化政府在农村金融信用建设体系中的导向作用 | 第41-43页 |
·加大对信用知识的宣传力度 | 第41页 |
·健全信用管理机制 | 第41-42页 |
·优化政府信用管理职能 | 第42页 |
·发挥政府在金融中介中的监管作用 | 第42-43页 |
·建立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村居民的联系 | 第43-45页 |
·金融机构制定惠农政策 | 第43-44页 |
·承担更多公益事业建设责任 | 第44-45页 |
·重新树立农村金融机构的形象 | 第45页 |
·建立完善的金融信用监管制度 | 第45-49页 |
·构建信用征信监督系统 | 第45-46页 |
·完善金融法律法规 | 第46-47页 |
·建立社会声誉控制机制 | 第47-48页 |
·加大农村诚信教育力度 | 第48页 |
·培育社会主义特色农村信用中介机构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本文结论及不足 | 第50-52页 |
本文结论 | 第50-51页 |
本文不足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