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 1 Wolbachia的研究简介 | 第10-17页 |
| ·Wolbachia的分布与形态 | 第10-11页 |
| ·Wolbachia的传播方式 | 第11-12页 |
| ·Wolbachia的系统分化 | 第12-13页 |
| ·Wolbachia对寄主的生殖调控 | 第13-16页 |
| ·Wolbachia对寄主的其他影响 | 第16-17页 |
| ·Wolbachia的应用前景 | 第17页 |
| 2 寄生蜂中的Wolbachia | 第17-19页 |
| ·Wolbachia感染寄生蜂的概述 | 第17-18页 |
| ·Wolbachia在寄生蜂中的传播途径 | 第18页 |
| ·Wolbachia在寄生蜂中的功能 | 第18-19页 |
| ·利用Wolbachia提高寄生蜂的生物防治潜力 | 第19页 |
| 3 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其在共生菌研究领域的应用 | 第19-24页 |
|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原理 | 第20-21页 |
|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 | 第21-22页 |
|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优点 | 第22页 |
|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应用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丽蚜小蜂体内Wolbachia的株系分析 | 第24-40页 |
| 摘要 | 第24-2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6页 |
| ·供试材料 | 第27-28页 |
| ·丽蚜小蜂DNA的提取 | 第28页 |
| ·丽蚜小蜂的wsp扩增 | 第28-29页 |
| ·丽蚜小蜂的MLST扩增 | 第29-32页 |
| ·丽蚜小蜂的wsp基因和五种MLST基因的序列测定 | 第32-34页 |
| ·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 | 第34-35页 |
| ·检测丽顿小蜂是否感染Cardinium | 第35页 |
| ·检测丽顿小蜂是否感染其他寄生菌 | 第35-3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38页 |
| ·丽蚜小蜂Wolbachia的感染率 | 第36页 |
| ·丽蚜小蜂wsp序列的比对 | 第36-37页 |
| ·丽蚜小蜂体内Wolbachia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37-38页 |
| ·丽蚜小蜂体内Wolbachia的MLST分析 | 第38页 |
| ·丽蚜小蜂中Carfinium及其他寄生菌的检测 | 第38页 |
| 3 讨论 | 第38-40页 |
| 第三章 丽蚜小蜂羽化后体内Wolbachia密度的动态变化 | 第40-56页 |
| 摘要 | 第40-4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52页 |
| ·虫源与植物 | 第41页 |
| ·单头丽蚜小蜂的DNA提取 | 第41-43页 |
| ·丽蚜小蜂不同部位的DNA提取 | 第43-44页 |
| ·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选取 | 第44页 |
| ·目的基因及内参基因引物的选择 | 第44-51页 |
| ·Wolbachia的密度测定 | 第51-5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4页 |
| ·丽蚜小蜂体内Wolbachia的密度动态 | 第52-53页 |
| ·丽蚜小蜂不同部位Wolbachia的密度动态 | 第53-54页 |
| 3 讨论 | 第54-56页 |
| 第四章 丽蚜小蜂体内Wolbachia的作用研究 | 第56-68页 |
| 摘要 | 第56-5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3页 |
| ·供试昆虫与供试寄主植物 | 第58页 |
| ·刚羽化的丽蚜小蜂卵巢管的数量统计 | 第58-59页 |
| ·解剖丽蚜小蜂卵巢管 | 第59页 |
| ·抗生素处理丽蚜小蜂 | 第59页 |
| ·解剖抗生素处理的丽蚜小蜂 | 第59页 |
| ·PCR检测抗生素对Wolbachia的清除效果 | 第59-61页 |
| ·子代蜂生殖系统观察 | 第61-6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3-65页 |
| ·自然状态的丽蚜小蜂卵巢管数量 | 第63页 |
| ·抗生素对Wolbachia的清除效果 | 第63页 |
| ·抗生素处理的丽蚜小蜂(母代)卵巢管数量 | 第63页 |
| ·子代蜂卵巢管数量(羽化自不感染Wolbachia的烟粉虱) | 第63-64页 |
| ·子代蜂卵巢管数量(羽化自感染Wolbachia的烟粉虱) | 第64-65页 |
| 3 讨论 | 第65-68页 |
| 全文总结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