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PUU并联坐标测量机结构优化设计
| 致谢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6页 |
| 1 绪论 | 第16-24页 |
| ·传统坐标测量机国内外现状及分类 | 第16-17页 |
| ·传统坐标测量机国内外现状 | 第16-17页 |
| ·传统坐标测量机分类 | 第17页 |
| ·传统坐标测量机现状评述 | 第17页 |
| ·并联坐标测量机国内外现状 | 第17-22页 |
| ·并联坐标测量机国外现状 | 第17-21页 |
| ·并联坐标测量机国内现状 | 第21-22页 |
| ·并联坐标测量机现状评述 | 第22页 |
| ·研究意义及课题来源 | 第22-23页 |
| ·本文主要内容 | 第23页 |
| ·并联坐标测量机的测量指标 | 第23-24页 |
| 2 3-PUU 并联测量机相关理论基础 | 第24-41页 |
| ·机构描述及工作原理 | 第24页 |
| ·正解测量模型 | 第24-28页 |
| ·工作空间的求解 | 第28-30页 |
| ·求解方法的选取 | 第28页 |
| ·工作空间的求取 | 第28-30页 |
| ·误差模型 | 第30-37页 |
| ·坐标测量机误差分类及选取 | 第30页 |
| ·输入参数误差分析 | 第30-33页 |
| ·结构参数误差分析 | 第33-37页 |
| ·测量空间及测量空间最大化原则 | 第37-41页 |
| ·建立测量空间 | 第37-39页 |
| ·测量空间最大化原则 | 第39-41页 |
| 3 并联坐标测量机结构优化设计 | 第41-63页 |
| ·第一台样机分析 | 第41-42页 |
| ·样机描述及性能分析 | 第41-42页 |
| ·样机存在的主要不足 | 第42页 |
| ·一、三滑块连杆支链优化设计 | 第42-43页 |
| ·二滑块连杆支链优化设计 | 第43-44页 |
| ·万向铰链的设计 | 第44-48页 |
| ·万向铰链的极限转角 | 第45-46页 |
| ·万向铰链结构设计 | 第46-48页 |
| ·滑块的优化设计 | 第48-52页 |
| ·第一台样机滑块结构分析 | 第48-49页 |
| ·新测量机滑块优化设计 | 第49-50页 |
| ·铰链安装位姿优化设计 | 第50-52页 |
| ·测量机支撑结构优化设计 | 第52-54页 |
| ·横梁优化设计 | 第52-53页 |
| ·支撑柱的设计 | 第53-54页 |
| ·其他主要构件的选择 | 第54页 |
| ·新结构参数下的测量空间 | 第54-55页 |
| ·力学性能分析 | 第55-63页 |
| ·横梁形变量分析 | 第55-59页 |
| ·连杆形变量分析 | 第59-61页 |
| ·动平台形变量分析 | 第61-63页 |
| 4 并联坐标测量机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第63-75页 |
| ·测量机反解控制模型 | 第63页 |
| ·驱动方式的选择 | 第63-64页 |
| ·控制系统的设计 | 第64-71页 |
| ·钢带相关参数的计算 | 第64-66页 |
| ·带轮的设计 | 第66页 |
| ·张紧机构的设计 | 第66-67页 |
| ·钢带联接压块设计 | 第67-68页 |
| ·其他标准件的选择 | 第68-69页 |
| ·控制系统的组建 | 第69-71页 |
| ·轨迹规划实例研究 | 第71-73页 |
| ·样机组装 | 第73-75页 |
| 总结及展望 | 第75-77页 |
| ·总结 | 第75页 |
| ·工作展望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