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1-17页 |
| ·富碱侵入岩的概念和特征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选题依据及其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 ·工作量 | 第16-17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7-20页 |
| ·区域主要构造单元 | 第17-20页 |
| ·吉黑造山带 | 第18页 |
| ·华北克拉通 | 第18-19页 |
| ·大别-苏鲁造山带 | 第19页 |
| ·扬子克拉通 | 第19-20页 |
| 第3章 岩体地质、岩相学特征 | 第20-34页 |
| ·黄梅尖石英正长岩体 | 第20-23页 |
| ·岩体地质特征 | 第20-22页 |
| ·岩相学特征 | 第22-23页 |
| ·响洪甸霞石正长岩-碱性正长岩体 | 第23-26页 |
| ·岩体地质特征 | 第23-25页 |
| ·岩相学特征 | 第25-26页 |
| ·龙宝山正长-二长岩体 | 第26-29页 |
| ·岩体地质特征 | 第26-28页 |
| ·岩相学特征 | 第28-29页 |
| ·纪家堡子石英二长岩-碱长花岗岩体 | 第29-31页 |
| ·岩体地质特征 | 第29-30页 |
| ·岩相学特征 | 第30-31页 |
| ·白石砬子碱性花岗岩体 | 第31-34页 |
| ·岩体地质特征 | 第31-32页 |
| ·岩相学特征 | 第32-34页 |
| 第4章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特征 | 第34-46页 |
|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 ·黄梅尖石英正长岩体 | 第35-36页 |
| ·响洪甸霞石正长岩-碱性正长岩体 | 第36-37页 |
| ·龙宝山正长-二长杂岩体 | 第37-39页 |
| ·纪家堡子碱性花岗岩体 | 第39-40页 |
| ·白石砬子钠铁闪石花岗岩体 | 第40-42页 |
| ·小结 | 第42-46页 |
| 第5章 岩石化学和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46-63页 |
| ·岩石主、微量元素分析方法 | 第46-47页 |
| ·黄梅尖石英正长岩体 | 第47-49页 |
| ·主量元素特征 | 第47-48页 |
| ·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48-49页 |
| ·响洪甸霞石正长岩-碱性正长岩体 | 第49-52页 |
| ·主量元素特征 | 第49-50页 |
| ·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50-52页 |
| ·龙宝山正长-二长杂岩体 | 第52-54页 |
| ·主量元素特征 | 第52-53页 |
| ·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53-54页 |
| ·纪家堡子石英二长岩体 | 第54-57页 |
| ·主量元素特征 | 第54-56页 |
| ·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56-57页 |
| ·白石砬子钠铁闪石花岗岩体 | 第57-59页 |
| ·主量元素特征 | 第57-58页 |
| ·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58-59页 |
| ·岩类划分及岩浆岩演化特征 | 第59-62页 |
| ·岩类划分 | 第59-60页 |
| ·岩浆岩演化特征 | 第60-62页 |
| ·小结 | 第62-63页 |
| 第6章 Nd、Sr、Pb 及 Hf 同位素特征 | 第63-71页 |
| ·Sm-Nd 同位素特征 | 第63-64页 |
| ·Rb-Sr 同位素特征 | 第64-66页 |
| ·Pb 同位素特征 | 第66-67页 |
| ·Lu-Hf 同位素特征 | 第67-71页 |
| 第7章 成因讨论 | 第71-78页 |
| ·大地构造环境判别 | 第71-72页 |
| ·Log[CaO/(Na_2O+K_2O)]-SiO_2及 Pearce 图解 | 第71-72页 |
| ·物质来源 | 第72-75页 |
| ·Nd、Sr、Pb 同位素证据 | 第72-73页 |
| ·Lu-Hf 同位素特征 | 第73-74页 |
| ·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证据 | 第74-75页 |
| ·岩石成因 | 第75-78页 |
| 第8章 结论 | 第78-80页 |
| 致谢 | 第80-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92页 |
| 附录 | 第92-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