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25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移民问题相关研究 | 第11-16页 |
·“秩序”研究 | 第16-18页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土客关系 | 第18-19页 |
·二元社区 | 第19页 |
·群体符号边界 | 第19-20页 |
·秩序 | 第20页 |
·选址南村:研究方法与个案概况 | 第20-23页 |
·研究类型 | 第20-21页 |
·资料收集的方法 | 第21页 |
·南村印象 | 第21-23页 |
·篇章结构 | 第23-25页 |
第2章 外地人的进入及其在集体化社区中的“符号化” | 第25-34页 |
·村落:集体化社区的缩影 | 第25-27页 |
·作为共同体的村落 | 第26页 |
·作为行政单位的村落 | 第26-27页 |
·改革开放初期外来农民的少量嵌入 | 第27-31页 |
·经济发展与非农转移 | 第27-29页 |
·菜粮征购与地方招耕 | 第29-30页 |
·糊口压力与外“漂”选择 | 第30-31页 |
·收益比较与异地务农 | 第31页 |
·嵌入集体化社区的外来农民:符号化的称谓 | 第31-34页 |
第3章 :符号边界生成与“二元社区”的形塑 | 第34-51页 |
·要素集聚与外来农民的大景进入 | 第34-40页 |
·结构变迁与制度调整 | 第35-36页 |
·关系运用与规模迁移 | 第36-38页 |
·技术学习与条件准备 | 第38-39页 |
·资本支持与承包实践 | 第39-40页 |
·从生成到内化:土客群体间符号边界的确立 | 第40-46页 |
·群体间符号边界的制度性建构 | 第40-43页 |
·基于符号边界的自我类别化 | 第43-44页 |
·群体间符号边界的社会性建构 | 第44-46页 |
·“二元社区”的形成:从“一元”到“二元” | 第46-51页 |
·各自为政与自成一体 | 第46-47页 |
·群际矛盾与治理困境 | 第47-51页 |
第4章 “二元社区”中符号边界的再生产及其秩序基础 | 第51-64页 |
·地权上收与农业经营模式改革 | 第51-56页 |
·本地农业战略执行与土地流转 | 第51-52页 |
·粮食家庭农场:本地农民的回归 | 第52-54页 |
·都市现代农业:外来农民的续嵌 | 第54-56页 |
·经济合作与符号边界的虚化 | 第56-60页 |
·“走市场”与“走官场” | 第56-58页 |
·合作共赢:基于土客收益的理性选择 | 第58-60页 |
·社会分工与符号边界的消弭 | 第60-62页 |
·“自己人”与“局外人” | 第60-61页 |
·分工互补:基于沪郊农村的现实需要 | 第61-62页 |
·文化区隔与符号边界的复现 | 第62-64页 |
·“利”与“友” | 第62-63页 |
·从区隔到融合:依旧未解的难题 | 第63-64页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秩序优化何以可能? | 第64-68页 |
·利益一体化的调整:秩序优化的经济基础 | 第65页 |
·政治参与的激发:秩序优化的政治基础 | 第65-66页 |
·社会公共空间的建构:秩序优化的社会基础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附录1 | 第73-74页 |
附录2 | 第74-75页 |
卷内备考表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