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4页 |
·建筑活动的高能耗高污染 | 第10-11页 |
·政府的应对措施 | 第11-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4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论文框架 | 第17-18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现状 | 第18-37页 |
·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绿色建筑 | 第18-19页 |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 第19页 |
·全寿命周期评价理论 | 第19-20页 |
·国内外评价体系现状 | 第20-31页 |
·国外的评价体系 | 第21-27页 |
1. BREEAM评价体系 | 第21-22页 |
2. LEED~(TM)评价体系 | 第22-24页 |
3. GB Tool评价体系 | 第24-25页 |
4. CASBEE评价体系 | 第25-27页 |
·国内的评价体系 | 第27-31页 |
1. CEHRS评价体系 | 第27-29页 |
2. GOBAS评价体系 | 第29-30页 |
3. ESGB评价体系 | 第30-31页 |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综合对比分析 | 第31-35页 |
·评价主体的对比 | 第31-32页 |
·评价对象的对比 | 第32页 |
·评价内容的异同 | 第32-33页 |
·评价视阈、形式、阶段和用途对比 | 第33-34页 |
·评价模型的对比 | 第34-35页 |
·ESGB存在的问题 | 第35-37页 |
·指标体系的不足 | 第35页 |
·未能体现全寿命周期评价思想 | 第35-36页 |
·评价方法的不足 | 第36-37页 |
第3章 基于全寿命周期思想的ESGB指标体系的改进 | 第37-45页 |
·指标及指标体系 | 第37页 |
·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37-38页 |
·基于全寿命周期评价的绿色建筑指标体系 | 第38-45页 |
·评价模型 | 第38-40页 |
·指标体系的结构 | 第40页 |
·分阶段评价目标的指标选取 | 第40-45页 |
1. 决策阶段的评价指标 | 第40-41页 |
2. 规划设计阶段的评价指标 | 第41-42页 |
3. 施工阶段的评价指标 | 第42-43页 |
4. 运营阶段的评价指标 | 第43-44页 |
5. 废弃阶段的评价指标 | 第44-45页 |
第4章 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方法的改进 | 第45-57页 |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的赋权方法的改进 | 第45-54页 |
·赋权方法的选择 | 第45-46页 |
·结构熵权法实施步骤 | 第46-49页 |
·结构熵权法算法实现的理论依据 | 第49-50页 |
·基于结构熵权法的绿色建筑指标体系权值的计算 | 第50-54页 |
·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方法的改进 | 第54-57页 |
·模糊综合评价基本原理 | 第54页 |
·模糊综合评价的步骤 | 第54-55页 |
·基于全寿命周期评价的绿色建筑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55-57页 |
第5章 合肥地矿家园案例 | 第57-67页 |
·项目简介 | 第57-58页 |
·项目各阶段“绿色”措施 | 第58-62页 |
·评价实例 | 第62-66页 |
·评价结论 | 第66-67页 |
第6章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流程构想 | 第67-72页 |
·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流程简介 | 第67-68页 |
·绿色建筑评价的主体 | 第67页 |
·绿色建筑评价的依据 | 第67页 |
·绿色建筑评价流程 | 第67-68页 |
·现行评价流程存在的不足 | 第68-69页 |
·绿色建筑评价流程改进的构想 | 第69-72页 |
·引入第三方咨询评价机构 | 第69页 |
·分阶段评价 | 第69-70页 |
·改进后的绿色建筑评价流程 | 第70-72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2页 |
·展望 | 第72-74页 |
读研期间个人科研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附录 | 第80-82页 |
附表1 《指标重要性排序专家调查及权重计算汇总表》 | 第81-82页 |
附表2 《专家具体评分情况及评分结果统计表》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