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7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 ·社会背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 | 第10-11页 |
| ·时代背景——乡村旅游的兴起 | 第11页 |
| ·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发展意义 | 第11-13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3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6页 |
|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16-17页 |
| 2 相关概念阐述 | 第17-22页 |
| ·新农村旅游资源开发 | 第17-18页 |
| ·新农村旅游的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 ·旅游资源的概念界定 | 第18页 |
| ·旅游资源的分类 | 第18-19页 |
| ·按旅游资源的基本属性分类 | 第18页 |
| ·按旅游活动的性质分类 | 第18-19页 |
| ·按旅游资源当前吸引程度分类 | 第19页 |
| ·新农村景观营建 | 第19-21页 |
| ·新农村景观的概念界定 | 第19页 |
| ·新农村景观的构成 | 第19-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3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2-26页 |
| ·河湟地区概况 | 第22-23页 |
| ·地理概况 | 第22页 |
| ·自然气候特点 | 第22-23页 |
| ·河湟地区人文、历史环境 | 第23-24页 |
| ·人文环境 | 第23页 |
| ·历史环境 | 第23-24页 |
| ·河湟地区旅游资源分布情况 | 第24-25页 |
| ·人文旅游资源 | 第25页 |
| ·自然旅游资源 | 第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4 实证研究——基于旅游资源开发下的新农村景观营建 | 第26-68页 |
| ·郭麻日村 | 第26-40页 |
| ·区位概况 | 第26-27页 |
| ·区域旅游资源概况 | 第27-30页 |
| ·郭麻日村村落空间分析 | 第30-33页 |
| ·郭麻日村旅游资源 SWOT 分析 | 第33-35页 |
| ·同类成功案例分析 | 第35-40页 |
| ·大庄村 | 第40-55页 |
| ·区位概况 | 第40-41页 |
| ·区域旅游资源概况 | 第41-45页 |
| ·大庄村村落空间分析 | 第45-47页 |
| ·大庄村旅游资源 SWOT 分析 | 第47-48页 |
| ·同类成功案例分析 | 第48-55页 |
| ·下罗家村 | 第55-67页 |
| ·区位概况 | 第55页 |
| ·区域旅游资源概况 | 第55-59页 |
| ·下罗家村村落空间分析 | 第59-61页 |
| ·下罗家村旅游资源 SWOT 分析 | 第61-62页 |
| ·同类成功案例分析 | 第62-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5 河湟地区新农村旅游开发中的景观营建策略研究 | 第68-85页 |
| ·河湟地区新农村旅游开发中的景观营建普遍出现的问题 | 第68-70页 |
| ·缺乏合理的旅游规划 | 第68页 |
| ·村落特色风貌缺失 | 第68页 |
| ·民俗民风缺失 | 第68-69页 |
| ·人居环境较差 | 第69页 |
| ·缺乏必要的旅游设施 | 第69-70页 |
| ·河湟地区新农村旅游开发中的景观营建的对策建议 | 第70-72页 |
| ·优化提升人居环境 | 第70页 |
| ·完善相关配套设施 | 第70页 |
| ·维持村落原始风貌 | 第70-71页 |
| ·突出民俗乡土特色 | 第71页 |
| ·保障原住民基本利益 | 第71页 |
| ·加快构建村落景观理论研究体系 | 第71-72页 |
| ·河湟地区三个村落的旅游发展模式初探 | 第72-75页 |
| ·郭麻日村——文化遗产型古村落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 | 第72-73页 |
| ·大庄村——区域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开发模式 | 第73-74页 |
| ·下罗家村——观光型农业与农家乐的复合型旅游开发模式 | 第74-75页 |
| ·基于旅游资源开发下的新农村景观营建 | 第75-84页 |
| ·自然景观设计 | 第75页 |
| ·村落景观设计 | 第75-79页 |
| ·院落景观设计 | 第79-81页 |
| ·建筑设计 | 第81-84页 |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 6 结论 | 第85-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 图表目录 | 第90-93页 |
| 附录一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