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词元语义特征的汉语框架排歧技术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7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4页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4-17页 |
第二章 框架排歧与汉语框架网语义资源 | 第17-23页 |
·基本概念介绍 | 第17-18页 |
·汉语框架网语义资源 | 第18-21页 |
·框架排歧任务描述 | 第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基于词元语义特征的汉语框架排歧模型 | 第23-33页 |
·系统架构 | 第23-24页 |
·模型选择 | 第24-28页 |
·SVM模型 | 第24-26页 |
·最大熵模型 | 第26-28页 |
·实验设置 | 第28-31页 |
·实验语料及预处理 | 第28-30页 |
·实验评价指标 | 第30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基于词元语义特征汉语框架排歧的特征选择 | 第33-41页 |
·人工特征选择 | 第33-34页 |
·自动特征选择 | 第34-36页 |
·实验设置 | 第36-40页 |
·基于人工特征选择的汉语框架排歧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6-37页 |
·基于自动特征选择的汉语框架排歧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7-39页 |
·对比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1页 |
·展望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1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