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太常博士考论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11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2页 |
六、本研究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 第12-15页 |
第一章 博士及博士官 | 第15-37页 |
第一节 战国至秦之博士 | 第15-18页 |
一、战国时期的博士 | 第15-16页 |
二、秦代的博士官 | 第16-18页 |
第二节 两汉至隋唐之五经博士 | 第18-26页 |
一、汉代的五经博士 | 第19-21页 |
二、魏晋时期的五经博士 | 第21-23页 |
三、南北朝时期的五经博士 | 第23-25页 |
四、隋唐时期的五经博士 | 第25-26页 |
第三节 魏晋以来之太常博士 | 第26-37页 |
一、魏晋时期之太常博士 | 第26-29页 |
二、南朝齐、梁之太常博士 | 第29-31页 |
三、北朝魏、齐之太常博士 | 第31-34页 |
四、隋朝之太常博士 | 第34-37页 |
第二章 唐代太常博士的设置及人数 | 第37-67页 |
第一节 唐代太常博士的设置 | 第37-41页 |
一、唐代太常寺的建置及僚属 | 第37-39页 |
二、太常博士之沿革 | 第39-40页 |
三、唐代太常博士的员数及品阶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唐代太常博士的人数及事迹 | 第41-67页 |
一、唐代前期的太常博士人数及事迹 | 第41-49页 |
二、唐代中期的太常博士人数及事迹 | 第49-59页 |
三、唐代后期的太常博士人数及事迹 | 第59-67页 |
第三章 唐代太常博士的入仕、迁转及学识 | 第67-91页 |
第一节 唐代太常博士的入仕途径 | 第67-71页 |
一、入仕途径多样,以清流为主 | 第68-69页 |
二、常举为主、制举为辅,进士人数多于明经 | 第69-70页 |
三、常举之外,兼应制科 | 第70-71页 |
第二节 唐代太常博士的迁转 | 第71-77页 |
一、迁入官职 | 第71-74页 |
二、迁出官职 | 第74-77页 |
第三节 唐代太常博士的学识与著述 | 第77-91页 |
一、太常博士的礼学专长 | 第77-80页 |
二、太常博士的文学及史学专长 | 第80-83页 |
三、太常博士的其他技艺 | 第83-84页 |
四、太常博士的个人著述 | 第84-91页 |
第四章 唐代太常博士的职掌 | 第91-113页 |
第一节 议定礼仪 | 第91-101页 |
一、关于宗庙之制 | 第92-94页 |
二、关于祭祀礼仪 | 第94-97页 |
三、关于丧葬之事 | 第97-100页 |
四、其他礼仪 | 第100-101页 |
第二节 赞襄导引 | 第101-103页 |
第三节 拟谥 | 第103-109页 |
一、拟谥的对象 | 第103-105页 |
二、拟谥的依据 | 第105-107页 |
三、拟谥的原则 | 第107-109页 |
第四节 唐代太常博士参与的其他活动 | 第109-113页 |
一、参与修撰 | 第109-110页 |
二、议事备问 | 第110-113页 |
第五章 唐代太常博士的地位及作用 | 第113-125页 |
第一节 唐代太常博士的地位 | 第113-119页 |
一、太常博士为品阶稍高于拾遗的清官 | 第113-115页 |
二、太常博士地位介于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之间 | 第115-117页 |
三、太常博士为礼部诸司员外郎的候选官 | 第117-119页 |
第二节 唐代太常博士的作用 | 第119-125页 |
一、太常博士确保各种礼仪活动正常有序 | 第119-121页 |
二、太常博士拟谥是确定谥号的重要环节 | 第121-125页 |
结语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5页 |
致谢 | 第135-13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