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临床研究 | 第9-21页 |
一、病例选择 | 第9-10页 |
(一)诊断标准 | 第9页 |
(二)临床病例选择标准 | 第9-10页 |
二、一般资料 | 第10页 |
(一)病例来源 | 第10页 |
(二)一般情况 | 第10页 |
三、观察指标 | 第10-13页 |
(一)生化指标 | 第10页 |
(二)中医学指标 | 第10-13页 |
四、评价方法 | 第13页 |
(一)治疗措施 | 第13页 |
(二)预后评定标准 | 第13页 |
(三)指标记录和比较 | 第13页 |
五、统计方法 | 第13页 |
(一)统计分析软件 | 第13页 |
(二)统计分析方法 | 第13页 |
六、临床研究结果 | 第13-21页 |
(一)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 第13-14页 |
(二)舌象积分比较 | 第14页 |
(三)血清生化指标比较 | 第14-15页 |
(四)二分类 Logistic 回归分析 | 第15页 |
(五)好转组舌象积分与预后影响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15-17页 |
(六)死亡组舌象积分与预后影响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17-21页 |
讨论 | 第21-30页 |
一、古代医家对舌象的认识和研究 | 第21-23页 |
二、现代医家对舌象的研究 | 第23-25页 |
(一)舌的组织结构 | 第24页 |
(二)舌象形成机制 | 第24-25页 |
三、舌苔的增减是肝郁脾虚证肝衰竭病邪进退的重要依据 | 第25-26页 |
四、舌质的变化是肝衰竭患者正气盛衰的重要标志 | 第26-27页 |
五、舌象动态变化与理化检查指标具有内在统一性是判断预后的重要参考 | 第27-30页 |
(一)生化检查指标与患者病情 | 第27页 |
(二)舌象的变化与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相关性 | 第27-28页 |
(三)症状体征积分与舌象变化 | 第28-30页 |
结语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综述 | 第33-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附录 | 第39-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发表论文 | 第45-51页 |
详细摘要 | 第5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