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期信用衍生品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信用衍生品概述 | 第11-19页 |
第一节 信用衍生品的概念 | 第12-15页 |
一、 信用衍生品的定义 | 第12页 |
二、 信用衍生品的法律性质 | 第12-14页 |
三、 信用衍生品的种类 | 第14-15页 |
第二节 信用衍生品的发展历史 | 第15-19页 |
一、 全球信用衍生品市场 | 第15-17页 |
二、 我国信用衍生品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信用衍生品的交易风险和法律监管的意义 | 第19-22页 |
第一节 信用衍生品的交易风险 | 第19-20页 |
一、 市场风险 | 第19页 |
二、 信用风险 | 第19-20页 |
三、 法律风险 | 第20页 |
四、 流动性风险 | 第20页 |
第二节 信用衍生品的法律监管意义 | 第20-22页 |
一、 监管缺失的后果 | 第20-21页 |
二、 监管面临的困难 | 第21页 |
三、 监管的意义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次贷危机后全球信用衍生品的法律监管 | 第22-31页 |
第一节 境外衍生品监管体制 | 第22-25页 |
一、 监管主体 | 第22-23页 |
二、 监管模式 | 第23-25页 |
第二节 次贷危机后国外衍生品监管的改革 | 第25-29页 |
一、 次贷危机暴露出的监管问题 | 第26页 |
二、 英美、欧盟和国际组织监管的改革 | 第26-29页 |
第三节 信用衍生品国际监管改革的启示 | 第29-31页 |
一、 遵守监管原则 | 第29-30页 |
二、 明确监管核心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我国信用衍生品监管现状及建议 | 第31-41页 |
第一节 我国信用衍生品监管现状 | 第31-33页 |
一、 监管法律制度 | 第31-33页 |
二、 监管主体 | 第33页 |
第二节 我国信用衍生品市场监管缺陷 | 第33-35页 |
一、 市场基础薄弱 | 第33-34页 |
二、 监管法律和政策滞后 | 第34页 |
三、 监管主体职权不清 | 第34-35页 |
四、 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 第35页 |
五、 信用评级制度不发达 | 第35页 |
第三节 后危机时代完善我国信用衍生品监管的建议 | 第35-41页 |
一、 大力发展衍生品市场 | 第36页 |
二、 完善监管法律法规 | 第36-37页 |
三、 构建完备的监管体系 | 第37-39页 |
四、 建立权威的评级机构 | 第39-40页 |
五、 加强信息披露的公开透明 | 第40页 |
六、 加强国际合作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后记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