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惩罚性赔偿制度概述 | 第10-18页 |
(一) 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界定 | 第10-13页 |
1. 惩罚性赔偿的涵义 | 第10页 |
2. 惩罚性赔偿与精神损害赔偿的比较 | 第10-11页 |
3. 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性质和功能 | 第11-13页 |
(二) 惩罚性赔偿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 第13-15页 |
1. 惩罚性赔偿制度在英美法系国家的起源和发展 | 第13页 |
2. 大陆法系国家侵权领域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实践 | 第13-15页 |
(三) 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可移植性与本土化 | 第15-18页 |
1. 我国台湾地区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移植实践 | 第15页 |
2. 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我国的社会和文化基础 | 第15-18页 |
二、我国侵权领域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立法状况与问题 | 第18-24页 |
(一) 侵权责任法中关于惩罚性赔偿制度的规定 | 第18页 |
1. 责任主体 | 第18页 |
2. 产品存在缺陷 | 第18页 |
3. 生产者或销售者明知产品有缺陷 | 第18页 |
4. 造成他人死亡或严重身体损害的后果 | 第18页 |
(二) 侵权责任法中惩罚性赔偿适用的积极效果不明显 | 第18-19页 |
(三) 惩罚性赔偿在立法上过于保守 | 第19-20页 |
(四) 司法实践中操作难度太大 | 第20-21页 |
1. 主观要件只规定为故意 | 第20页 |
2. 客观行为要件中应包括违反警示、召回义务的行为 | 第20-21页 |
(五) 损害赔偿要件中没有包括对财产损害、精神损害等潜在的危险赔偿 | 第21-24页 |
三、我国侵权领域惩罚性赔偿制度完善的立法思考 | 第24-38页 |
(一) 侵权领域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范围 | 第24-31页 |
1. 学术界以及立法界的不同主张 | 第24-25页 |
2. 对上述不同主张的评析 | 第25-26页 |
3. 目前需要考虑引进的惩罚性赔偿侵权行为类型 | 第26-30页 |
4. 建议采取渐进式立法途径 | 第30-31页 |
(二) 惩罚性赔偿成立要件 | 第31-33页 |
1. 主观要件 | 第31-33页 |
2. 其他要件 | 第33页 |
(三) 惩罚性赔偿金额的确定考量 | 第33-36页 |
1. 赔偿金额的确定原则 | 第33-35页 |
2. 赔偿金额的考量因素 | 第35-36页 |
(四) 惩罚性赔偿与相关制度的协调 | 第36-38页 |
1. 惩罚性赔偿与刑事、行政责任的协调 | 第36-37页 |
2. 惩罚性赔偿与精神损害赔偿之间的协调 | 第37-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