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绪论 | 第10-17页 |
| (一) 研究概念与研究范畴的界定 | 第10-11页 |
| 1. 研究概念 | 第10页 |
| 2. 研究范畴 | 第10-11页 |
| (二) 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1.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6页 |
| (三) 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1.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6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一、商代青铜礼器造型的地域性审美差异的诱因 | 第17-26页 |
| (一) 青铜器折射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第17-19页 |
| 1. “王者”精神意识上的绝对统领 | 第17页 |
| 2. “生者”肯定自我存在的价值观 | 第17-18页 |
| 3. “逝者”物质和精神上的终极富有 | 第18-19页 |
| (二) 青铜礼器蕴含的多元化地域文明成果 | 第19-26页 |
| 1. 长江流域“百花齐放”的地域文明 | 第19-21页 |
| 2. 传统地域文明中的社会习俗与宗教礼仪 | 第21-23页 |
| 3. 地域性青铜礼器的社会功能及多姿的审美特征 | 第23-26页 |
| 二、商代盘龙城及长江支流商代青铜礼器形制及审美特征多样化的表现 | 第26-47页 |
| (一) 商文明与盘龙城地区商遗址青铜礼器遗存扫描 | 第26-29页 |
| 1. 盘龙城遗址所折射出的商代文明 | 第26-27页 |
| 2. 盘龙城商代遗址挖掘报告及青铜礼器遗存扫描 | 第27-29页 |
| (二) 多元文化下的商代初期汉中城、洋县遗址出土青铜礼器的遗存 | 第29-31页 |
| 1. 汉中地区的古巴蜀、古氐羌族文化 | 第29-30页 |
| 2. 商代初期汉中城固县、洋县遗址出土青铜礼器的遗存 | 第30-31页 |
| (三) 汉中城洋县与盘龙城青铜礼器的多姿造型及审美意识 | 第31-41页 |
| 1. 地域文化及历史使命中青铜礼器的链接关系 | 第31-32页 |
| 2. 城洋与盘龙城青铜礼器的形上观察 | 第32-41页 |
| (四) 地域文化影响下长江支流青铜礼器的形制及审美特征的异同 | 第41-47页 |
| 1. 三苗、古越文明中的“沩水类型” | 第41-42页 |
| 2. 传统文化“嫁接”的湘江宁乡青铜礼器 | 第42-43页 |
| 3. “吴城文化”的发展 | 第43-44页 |
| 4. 地域文化中的赣江新干青铜礼器 | 第44-46页 |
| 5. 宁乡、新干与盘龙城青铜文化的溯源共性 | 第46-47页 |
| 三、盘龙城与同期长江支流青铜礼器艺术审美理想的统一性 | 第47-53页 |
| 1. 人本与神本的合一 | 第48-49页 |
| 2. 本土与外来的合一 | 第49-50页 |
| 3. 实用与审美的合一 | 第50-53页 |
| 结语 | 第53-54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